刚刷了这个消息,其实有点诧异,原先电瓶车要碰到新对手了?现在很多地方都开始悄悄推广氢能两轮车,大家听见还是有点陌生。但是,你看东莞、湖北、青岛这些城市的姿态非常快,已经将第一批氢能车投在街上了。今年7月,东莞马上在中堂镇交付使用50辆,表明来年年末可获得200辆。6月,青岛也将200辆氢能共享车丢到西海岸新区,年末目标为5000乃至1万台。湖北没有表现出缺点。6月,新校区刚刚进入第二轮500台氢能。电池和储氢系统都很时尚。听闻一次换氢能跑90千米,都还没遭受天气的影响,连冬季都不用担心续航。
除了这个“先峰”,江苏盐城、常州、四川成都、广东肇庆今年也部署了氢能单车。听说全国有2500辆自行车在路上走动,其中大部分是一批推广100辆。我觉得他们正在寻找一个切入点,攻占氢能交通的新路轨。
实际上,我们不仅关注数量,更关键的问题是:氢能两轮车究竟能和电瓶车扳手腕?有人说环保确实有道理。氢能车外出只排水,连废气也没有,纯零污染。另一方面,尽管电池车没有排出,但制造电池和充电时仍存在隐性污染,电池回收更令人头疼。补充能量速度也是一个亮点。氢能车辆通常可以在3到5分钟内加氢。与供油相近,电动车充电不清楚几个街道——快充半小时发展,更别提慢充电了。骑得远,是它家的杀手锏,普遍能顶500千米,好能上700千米,这不是为了克服远途的顾虑吗?此外,在冬季,一般电动汽车一直终止电池寿命,氢能电池等高科技技术还可以在零下30度宁静运作,电池寿命基本不缩水,北方朋友估计会拇指。
能源发源非常灵便,H2能够通过多种方式生产,不像电瓶车只盯着电网,碰到限电就难堪。不过话说回来,氢能车要想彻底摧毁电瓶车,就得看基础设施。目前加氢站不够,肯定不如满街的电动充电桩便捷。因此目前主要是商用车和共享车,个人买车几率还早。地市政府也在争着建加氢站,但与电瓶车对比,数量差距很大,这有点令人堪忧。
简而言之,氢能汽车和电瓶车实际是互补的,没人务必替代他们。氢能车辆可能最先在外卖、物流、景区联接的场景中处于领先地位,电瓶车再次在与家庭近距通勤圈中“占主导地位”。对于未来是否会有更大规模的变化,假如技术和政策紧跟,可能真的会有惊喜。你怎么看?你觉得这种转变很刺激吗?欢迎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见解。哪位大家心目中“最好的旅行工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