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跟很多人一样,最初买问界M7六座版的时候,心里头最忐忑的就是后备厢空间够用不够用。毕竟车身尺寸摆在那里,三排座椅设计,总觉得后备盖一掀,能放东西的地方肯定不多。后来跟维修师傅聊天时他拍拍我肩膀说,年轻人,别光看表面,后备箱这事儿,玩得转才关键。这句话让我反思了下,事实上问题不是空间小,而是我们没摸清它的玩法。
先说我家后备厢的日常用法。平时我和老婆俩人开车,第三排座椅常年放倒,直接后备厢一下变成超大载物空间,装点包裹啥的轻轻松松。举个例子,上个月我们去市区买了个大型厨房料理机,包装箱大得很,完全放得进去,省得再特意租车搬运。这个场景下,M7的后备厢比我之前开过的几款同价位SUV都更实用——有的车型即使空间看似大,但那布局设计不合理,动辄被坐椅柱和折叠缝隙牵制,压根没法满载。
不过我一度忽略一个细节,就是第三排座椅放倒后地台的不平整。我那回带着朋友去海边玩儿,他嘟囔了一句,这地台有点坎坷,放东西会晃。你说的有道理,我心想着,但其实这处不平整也给了我慢慢适应和优化装载的思路,比如给第三排垫个厚垫子,收纳箱叠在上面就稳一些了。可见,刚开始的抱怨有那么点过激,毕竟改改小毛病,整体体验还算不错。
回到假期的话题。前阵子趁国庆,回趟农村老家。老家电桩少,充电不方便,我就把带的慢充电线铺开在院子里。充电线有点长,得拉出10几个小时才够用。其实用电的安全感不止我自己能体会,邻居也会问,你这车能跑多久?我看挺智能的。比起你的老燃油车那油费疯涨,这纯电加增程混动的组合,动力够用又经济,真是减轻不少负担。按我的估算,电价2块钱一度,跑一百公里成本大概20块不到,远低于燃油车,用户心理防线全破了。这电线拉得有点麻烦,准备再找个更轻便的备用方案。
结婚那阵,M7成了婚礼小能手。后备厢里全放满了婚鞋和喜糖礼盒,气球和彩带也一并备好。老婆说,这车后备厢真能装,方便得很。当时我心想,其他同价位的SUV像XX和YY,虽说空间大,但后排坐椅翻折总很磕磕绊绊,压根没方式平放那么多婚品和行李。话说回来,婚礼这事,有些人觉得后备厢放那么杂东西烦,但对我来说,这更像是生活的烟火气,能把仪式感和实用逼到极致,不是一件小事。
当时我刚才翻了下以前的笔记,发现带猫出门那一堆猫砂猫粮的清单——没少变动。猫都是行走的小精灵,带着它们出行,后备厢得准备一个移动补给站,饿了有罐头,脏了有砂,顺手还得有应急救护包。朋友笑我,你这是带宠物出门还是集装箱运输?但没办法,M7宽敞的后备厢配合第三排空间,给了我足够自信,不用担心猫猫们在车上挤成团,心里踏实不少。你们说说,这样的空间设计,除了大块头SUV外,能被算进实用吗?
偶尔我和老婆还会带装备去露营。那次就是把折叠桌椅、灯具和野餐垫一股脑塞进去,顺路去个郊外。说起露营,M7的后备厢比我印象中不少车型都好用。想想那些同价位的汉兰达或者锐界,后备厢虽然标称容积不低,但实际落地装载空间分割让人心烦。M7尤其是第三排座椅可以坐实用又容易操作,给了我很多想象余地。没细想过,如果这车第三排还能装进去小型帐篷,那就彻底变成流动基地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值得吐槽的是,后备厢的饰板材质真是有点太过单薄,摸起来软趴趴的,给人的手感不够踏实。维修师傅也说,这货饰板易损,平时搬东西得小心点。花点力气改进下,整体质感能上一个档次。举个例子,之前老款车型那种厚实感和扎实的噪音隔断效果,M7明显差了点。只能说,选车总有取舍,你能接受材质轻薄,更看重功能多面性的人肯定不在意,但我这老屌丝就忍不住想能不能升级下。
想了半天,问界M7的后备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空间焦虑症患者的答案,而是一个多场景、会变脸的能装能耐用的收纳宝盒。空间够不够?我觉得得看你怎么用。问题是,大家在选车时,能不能多想想这些动态空间利用思路?毕竟,平时两人用车,和带着一大家子或各种假日装备完全是两码事。
话又说回来,你们日常到底怎么利用自己车型的后备厢?是真的需要极限装载还是用来放平时的小玩意儿?感觉大多数人卡在不敢动第三排座椅、怕弄脏空间,或者车内收纳没设计好几个点上。这不,前几天修车时看到隔壁车主愁眉苦脸地把箱子抬进后备厢,跟我聊了句,这车没抽屉,东西全得垒楼,还特别碍事。环境和惯不同,确实很影响实际体验。
对了,临时算了个粗计算,假设充满一个标准家庭的周末露营装备,十一套折叠椅加一个工具箱,单是体积就相当于M7后备厢75%左右的空间利用率;再加上猫砂袋和行李箱,按经验估算燃油SUV恐怕得多花个30%装载时间和力气。
我觉得M7的后备厢,其实是个考验主人空间治理能力的场所。你愿意折腾、善于规划,它就给你更多惊喜和可能;反过来,如果只看数据没具体操作,空间小的思维模式自然难改。
你们会花时间研究自家车的后备厢怎么用吗?还是直接当黑洞一样往里丢,能装就好?其实挺想听听你们的玩法和纠结。毕竟,不管车子再怎么设计,最后都得和你生活的细节发生联系,这才有意思。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