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饰材料雾化性能测试实验,第三方检测机构

汽车内饰材料雾化性能测试实验

汽车内饰材料雾化性能测试是评估汽车内部非金属材料在特定温度条件下,其易挥发成分冷凝在汽车车窗或风挡玻璃上形成“雾霾”倾向的重要质量监控环节。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消费者对驾乘安全性与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内饰材料的环保性与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视。在高温环境下,如夏季阳光暴晒,座椅、仪表板、门板、顶棚、地毯等内饰部件中所含的增塑剂、润滑剂、残留溶剂等挥发性物质会蒸发出来,随后在较冷的玻璃表面凝结,形成一层薄薄的雾状沉积物。这层“雾化膜”会严重阻碍驾驶员视线,极大增加行车安全隐患。因此,通过专业的雾化测试,量化材料挥发物的凝结量,并确保其符合国内外相关标准(如DIN 75201, ISO 6452, SAE J1756等),已成为汽车制造商及其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质量控制步骤。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公正、权威的角色,为材料供应商和整车厂提供客观、准确的测试数据。

检测范围

雾化性能测试涵盖所有可能释放挥发性物质并影响车内空气质量和视觉清晰度的汽车内饰材料。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1. 聚合物材料:如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氨酯(PU)等制成的部件。

2. 皮革与纺织品:包括真皮、人造革、各类织物面料等,常用于座椅套、方向盘套、门饰板包裹等。

3. 胶粘剂与密封剂:用于材料粘接和密封的各种胶水。

4. 非金属复合材料:如仪表板总成、门内饰板、顶棚、地毯、遮阳板、行李箱衬里等成品或半成品组件。

检测项目

汽车内饰材料雾化测试的核心评估项目主要分为两类:

1. 重量法测试:此项目旨在测定挥发物冷凝后的总质量。通过精确称量冷凝前后冷却铝箔的重量差,计算出可冷凝挥发物的质量,通常以毫克(mg)表示。该指标直接反映了材料在高温下挥发出并能在低温表面凝结的物质总量。

2. 光泽度/雾度法测试:此项目主要评估冷凝物对玻璃等透明材料光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测量洁净玻璃板在冷凝测试前后的光泽度值或雾度值的变化,来量化“雾化”效应对视线清晰度的干扰程度。光泽度下降或雾度上升的百分比是关键的评判依据。

检测方法

雾化测试通常在标准化的实验条件下进行,以确保结果的可比性和重复性。主流方法遵循以下几大国际或国家标准:

1. DIN 75201(德国标准):这是欧洲广泛采用的标准,明确规定了重量法和光泽度法两种测试程序。样品在特定温度(通常为100°C)下加热一定时间(如16小时),挥发性物质在预先冷却至低温(通常为21°C)的铝箔或玻璃板上冷凝。

2. ISO 6452(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方法与DIN 75201类似,是全球范围内公认的测试规范。

3. SAE J1756(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标准):美国汽车行业常用的测试标准,其原理与上述标准基本一致,可能在具体温度和时间参数上略有差异。

测试流程一般包括:样品制备与预处理、将样品放入专用雾化仪的加热杯中、盖上装有冷却器和收集板(铝箔或玻璃板)的装置、在规定温度下加热指定时间、取出收集板并进行冷却、最后对收集板进行称重(重量法)或光学性能测量(光泽度/雾度法)。

检测仪器

进行雾化性能测试需要高精度的专用设备,核心仪器是雾化测试仪(或称冷凝测定仪)。该仪器通常由以下几个关键部分组成:

1. 恒温加热槽:用于精确加热放置样品的测试杯,温度控制精度高,范围通常覆盖室温至150°C。

2. 冷却装置:位于测试杯上方,通过循环冷却液(如恒温水浴)将收集板(铝箔或玻璃板)维持在一个恒定的低温状态,以模拟汽车玻璃的温度环境。

3. 精确天平:用于重量法测试,要求具有极高的灵敏度(精度通常达到0.01mg),以准确测量冷凝物的微量质量。

4. 光泽度计/雾度计:用于光泽度法测试,能够精确测量玻璃板在测试前后的表面光泽度或透光雾度值。

5. 标准测试杯与压环:用于固定样品和收集板,确保测试腔体的密封性。此外,配套的样品模具、冷却液循环系统等也是确保测试准确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会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以确保测试数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汽车内饰材料雾化性能测试实验,第三方检测机构-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