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退坡之后 中国汽车市场将驶向何方
摩根大通的预测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若补贴政策退出,连续六年增长的中国车市可能将在2026年迎来转折点。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曾经多么有力。截至2025年5月,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已吸引412万份申请——私人购车群体中近七成享受到实惠。新能源车购置税全免,买辆30万的车能省两万多。这些真金白银确实撬动了市场:2025年前三季度,汽车产销连续五个月保持同比10%以上增速,9月单月产销首次突破300万辆。
市场已经产生了依赖。
2015年燃油车购置税减半,带动销量增长10个百分点;2022年类似政策让乘用车销量单月暴涨近40%。新能源车更甚,从2020年5.4%的渗透率跃升至如今46.1%——政策推动作用显而易见。
但拐点终究要来。
2026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将从全免变为减半,每辆车减免税额还有1.5万元上限。以旧换新政策也将在2025年底到期。这意味着消费者购车成本将显著上升——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可能会犹豫、观望、甚至放弃。
燃油车首当其冲。这个本就收缩的市场,2024年销量同比下降8.6%,市场份额已不足60%。失去一万多元的补贴,对考虑10-20万元价位燃油车的消费者而言,分量不轻。
电动车增速也会放缓。摩根大通预测明年电动车增速将降至15%,比今年预计的27%低了一大截。增长仍在,只是脚步放慢。
然而——
这未必是坏事。
补贴本就是阶段性政策。当新能源车渗透率逼近50%,当产业链逐渐成熟,政策退场是必然的。市场的确会经历阵痛,但也会找到新的平衡。
看看市场的底气:2024年自主品牌已占乘用车市场60%以上份额;中国汽车出口量达585.9万辆,连续两年全球第一;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4.2%,告别盲目扩张。基础比以前稳固多了。
电动车自身也在进步。主流车型续航超600公里,动力电池成本下降,充电桩越来越密集,智能配置日益完善。即使补贴退坡,产品力的提升仍在持续吸引消费者。
2026年的中国车市,或许会短暂告别高增长,但这更像是成年礼而非衰退的开始。市场将学会不靠补贴走路,车企必须在产品、服务、技术上展开更实在的竞争。
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而中国汽车产业,已经穿好了泳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