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韩国车,现在很多人心里可能都会咯噔一下,感觉这像是个有点久远的话题了。
但要是把时间往前倒个十年八年,那可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那时候,大街上跑的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绝对是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少家庭的第一辆车,就是从索纳塔、伊兰特或者K5、狮跑里选的。
它们的设计在当时看来特别新潮,价格也挺实在,对于刚富裕起来的中国家庭来说,简直是又好看又划算的选择。
那时候韩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真是春风得意,销量连年破百万,市场份额稳稳地站在5%以上,感觉这片广阔的市场就是为他们准备的。
可谁能想到,这好日子说没就没了。
如今,现代和起亚两个品牌在中国的销量加起来,还不如一些国产新势力一个月的量,市场份额更是跌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1%。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在全球市场混得风生水起,稳坐第三把交椅的现代起亚集团,偏偏就在中国这个最重要的市场上摔了这么大一个跟头?
很多人一提到这事,第一反应就是2017年的“萨德事件”。
这确实是一个绕不开的坎,也是韩国车命运的巨大转折点。
当时,随着事件的发酵,国内消费者情绪反弹,对韩国品牌的抵制情绪非常强烈。
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受到的冲击是立竿见影的。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那年三四月份,现代和起亚的销量直接腰斩,甚至跌得更惨,经销商的库房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新车,工厂也被迫减产。
这件事就像一盆冷水,从头到脚浇在了韩国车企的头上,也彻底打破了消费者对韩国品牌的滤镜。
信任这东西,建立起来需要好多年,但毁掉它,可能只需要一瞬间。
直到今天,这件事的影响都还在,很多人心里那个疙瘩还没完全解开。
不过,要是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这一个外部事件,那也太简单了。
毕竟,当年日系车也遇到过类似的风波,但你看丰田、本田,没过多久就缓过来了,现在依然是中国市场上的重要玩家。
这就说明,“萨德”更像是一场压力测试,它本身破坏力巨大,但更重要的是,它把韩国车自身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一下子全都暴露了出来。
真正把韩国车从牌桌上挤下去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国家的汽车品牌。
就在韩国车企因为外部因素焦头烂额、不知所措的那几年,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
我们的国产品牌,像是集体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了。
比亚迪,这个曾经很多人眼里平平无奇的品牌,摇身一变成了新能源领域的全球霸主,一年卖出几百万辆车,它的DM-i混动技术,让很多人第一次发现,原来车可以做到又省油、动力又好,价格还这么便宜。
还有吉利、长安、长城这些老牌劲旅,也纷纷在新能源和智能化上发力,推出的新车一款比一款惊艳。
更别提蔚来、理想、小鹏这些新势力,它们直接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汽车,把超大的智能屏幕、流畅的车机系统、高级的辅助驾驶变成了标配。
这时候你再回头看韩国车,问题就出来了。
当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已经习惯了国产车带来的那种科技感和新鲜感时,韩国车给人的感觉却像是慢了半拍。
它们在新能源转型上动作迟缓,虽然在海外市场也有像Ioniq 5这样的明星电动车,但在中国市场,这些车型要么引进得晚,要么定价过高,完全没有竞争力。
消费者拿着十几二十万的预算,一边是配置拉满、科技感十足的国产新能源车,另一边是设计还行但内饰和智能化都显得有些过时的韩国燃油车,这道选择题实在太好做了。
韩国车过去赖以生存的“高性价比”优势,在更具“质价比”和“智价比”的国产品牌面前,被冲击得荡然无存。
低端市场被国产车牢牢占据,它们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
除了被国产品牌“釜底抽薪”,韩国车还有一个致命的软肋,那就是品牌形象一直很模糊,不上不下,特别尴尬。
你问一个普通人,德国车怎么样?
他可能会说“技术好、开起来稳、高级”。
你问日本车呢?
他可能会说“省油、耐用、不容易坏”。
这些品牌都有着非常清晰和牢固的标签,是几十年如一日积累下来的口碑。
那么,韩国车呢?
可能很多人想了半天,只能憋出来一个“长得好看”。
在汽车消费的初级阶段,“好看”确实是个很大的卖点。
但随着市场成熟,消费者越来越懂车,也越来越挑剔,“好看”就成了一个最不值钱的优点。
大家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机械素质、品牌底蕴、技术实力。
在这方面,韩国车就显得底气不足了。
它往上够不着德系车的“高级感”和日系车的“可靠性”,往下又拼不过国产品牌的“智能化”和“接地气”。
它就像被夹在中间的三明治,两头都受挤压。
就连他们想用来提升形象的豪华品牌捷尼赛思,在中国市场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一年一千多台的销量,跟BBA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更说明了其品牌力在中国的困境。
所以你看,韩国车在中国的败退,绝对不是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结果。
它是一系列因素叠加在一起的连锁反应。
外部的政治风波是导火索,它点燃了危机;而内部,中国自主品牌的飞速崛起是主攻手,它们用更符合时代潮流的产品,抢走了韩国车的市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韩国车自身品牌力不足、战略转型迟缓,没能跟上中国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节奏。
如今,我们看到起亚把中国的工厂转为出口基地,现代起亚集体缺席重要的上海车展,这些信号都表明,它们在中国市场可能已经有些力不从心,甚至在战略上开始有了收缩和放弃的念头。
中国市场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巨轮,你不奋力跟上,就会被无情地甩下。
韩国车的经历,给所有还想在这里分一杯羹的外国品牌都上了一课:在这里,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是行不通的,只有真正尊重市场、理解消费者、快速迭代,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