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的吆喝声还在,刚过早市的老王摇头叹气:“你说这新能源车,赛力斯这名字听着响,钱也挣着了,咋还跟咱这老破车似的,天天被人怼得喘不过气来呢。”这话不无道理,2024年赛力斯净赚59亿,听起来顶呱呱,车界利润王啊,但背后的故事谁知道,负债率高得吓人,卖得火的高端车也被人盯着,低端车型销量直线下滑,市场就像小区楼下烧烤摊,热闹中带着焦味。
赛力斯这回港股上市,打算募资200亿港币,听说港交所都已通过聆讯,马上要挂牌了。这事儿一出,朋友圈里车圈大佬们吵得火热,有人说这是“救命稻草”,有人嘲笑“融资输血,活不了多久”。内部员工私下里吐槽:钱拿到手,70%得投智能驾驶,20%投海外渠道,说白了就是技术和出海两条腿走路,技术不到位,出海就是走夜路,摔得惨。
回想赛力斯刚在A股上市的那会儿,股民们还挺乐观,毕竟新能源车里赚到钱的少,能活下来就是奇迹。但如今资产负债率高达76%,应付账款多达685亿,现金流紧张得像村口小卖部的零钱罐,融资240亿,净利润竟然亏了17亿,这账怎么算都亏本。老王说得对,这坑深得很,不光是钱的问题,连客户都开始动摇,销量最火的M7单月从2万多台跌到不足4000台,别提其他车型了。
高端市场上,M8和M9还算撑得住,M9上市一年多卖了22.6万辆,稳坐50万以上销量冠军宝座,M8也卖了10万台,单车净利润能打败特斯拉,1.3万块钱的净利,听着就让人眼红。但就是这两款车,价格和理想L8、蔚来ES8的“贴身肉搏”,市场份额被一点点蚕食,尤其是纯电版M8,被蔚来抢了不少客户。银河M9、深蓝S09这些性价比选手也凑热闹,低价又有实用配置,像是小区门口新开的超市,啥都有还便宜。
员工们私下嘀咕,曾几何时,新能源车卖的是信仰,是是技术革命,现在倒好,卖的成了“套餐”,拼配置拼价格,拼得头破血流。网络上更是嘲讽,网友们调侃说:“赛力斯这利润像冰箱里放的火锅底料,热闹是热闹,吃不完还要凉。”更有网友做了个梗图,M7销量像秋天的落叶,飘得满地都是。
国家政策也没闲着,《价格法修正草案》提上日程,严控价格垄断和虚假促销,意思是监管层盯着这帮车企,别玩套路,别忽悠消费者。但赛力斯这边,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力和品牌力又是硬伤,想靠融资硬撑,迟早得被市场拍死。老李说,车企的“烧钱游戏”太激烈,没点真本事,资金链一断,车卖不出去,工厂关门,活生生的血汗钱打水漂。
从技术上看,赛力斯押宝智能驾驶、电驱和电池,想靠核心技术打破困局。业内分析师钟师直言,别瞎盯着那些“冰箱彩电”似的附加配置,真正的护城河是电驱效率、电池性能和智能驾驶。问界车型的油电转换率还有提升空间,要是能做到一升油转化四千瓦时电能,续航多跑几公里,车主加油次数少了,用车成本自然降了。
电池技术更是关键,如果能普及800V高压平台,再配上高密度全固态电池,充电速度快,寒冷天不再虚电,用户体验立马提升。智能驾驶也不闲着,基于华为ADS打造云端训练中心,快速落地城区NOA功能,甚至为L4级自动驾驶铺路,华为和赛力斯的深度绑定,既是技术合作,也是市场护城河。
合作也带来烦恼,华为“界字辈”车型多了,内部员工抱怨会分流问界客户,智界R7抢了M7的饭碗,享界S9和M9卖点重叠,竞争刀刀见骨。但赛力斯花了25亿收购问界商标,买了引望10%股权,说明双方想把合作玩深一点,扩大高端产能,控制生产节奏,接入鸿蒙生态,技术和品牌都想捞个好处。
小区大爷们说,这事儿像是两家伙儿合伙开饭馆,一个有菜,一个有厨艺,得好好配合才能把生意做大。未来如果20万以下的车型也能标配城区NOA,激光雷达和大算力芯片用国内供应链压价,赛力斯说不定能抢走大众丰田的市场份额,跟特斯拉FSD掰手腕。
这场新能源车的混战,赛力斯赴港上市是个转折点,钱能缓解燃眉之急,品牌也能提升,但账上的数字和市场的现实,像冬天的霜冻,冷得刺骨。销量疲软、竞品环伺、负债高企,都是实打实的问题。老王提醒说,买车的朋友得擦亮眼,别听广告吹得天花乱坠,技术和服务才是硬道理,学着多看多问,别被一时的优惠和噱头忽悠了。
这场局,普通人要想活得明白,就得学会绕开坑,别盲目冲进新款车型的“花里胡哨”,多关注续航、充电和售后,别让高利润的背后,变成自己钱包的漏斗。毕竟,新能源车市场虽热闹,坑也多,能走多远,得看真功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