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驾全栈联姻国资车企,智能化大一统能否激活中国汽车灵魂?

凌晨三点,汽车测试场的工位还亮着灯。机械臂嗡鸣,流苏般的激光雷达在暗处闪烁;空气里弥漫着新塑料的气息。屏幕上,华为乾崑智驾的仿真路况刚刚通过第六百万公里的L3级虚拟考核。就在操作员揉着酸胀的脖子时,一汽红旗的负责人推门进来,抛下一句话:“全栈方案,能不能明年就装进我们的新旗舰?”伴随着这句话的,是桌上一叠厚厚的合作意向协议,还有一辆——等待被软件重新定义的中国车。

如果你是这个测试场的一名工程师,会不会为自己明天的工作感到一丝新鲜,甚至担忧?毕竟,这意味着“红旗”们终于把智能化这块骨头,丢进了华为这口技术大锅。你会怀疑谁在操纵方向——是百年车企的经验,还是ICT新贵的算法?你会发现角色模糊了,道路变得陌生:谁才是驾驶的人,谁只是个“外脑”?

国资车企集体与华为的技术联姻,看似轰轰烈烈,其实并不浪漫。2025年8月,一汽红旗官宣牵手华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奔赴量产。六大汽车集团——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广汽、北汽——一起进入技术大一统的新时代。这条路走到今天,倒也不是一次头脑发热的握手,更像历经焦虑、犹豫后的“理性投降”。国资团队面对智能化转型的机械痛点时,终于决定:既然车已经开到了无人区,方向盘也不妨交给懂路的人试试。

华为为什么成了“技术外脑”?打死不服的技术总监,大概率也会被现实摁进会议室:一边是自家的L2+系统“磕磕碰碰”“驭马难控”,一边是华为的全栈自研,芯片、传感器、算法、云端如同经络打通,从大脑到四肢一气呵成。芯片用自家的昇腾,计算平台用MDC,雷达、摄像头、座舱OS全家桶,一个都不少;核心干活的是首创端到端的WEWA世界引擎,推理速度提升五成,紧急刹车错失概率下调三成,乘坐感提升一半——你说,这玩意儿还靠什么和国产自研凑合比?

所谓“车规级自研”,绝大多数国资车企做着同一个梦——醒来发现,光阴花掉,账本却越抹越红。他们曾经努力压榨出自己的少量油花:司南智驾、阿尔法S HI,但无非是熬夜抄作业、把系统拼拼凑凑。广汽一上来就亏到预警线,北汽蓝谷一头扎进亏损泥潭,一年丢掉两个创纪录的负数。市场买单吗?显然不。研发节奏慢、生态垂死、软件反复崩溃、销量停在展厅角落。“新四化”是PPT上的词,技术落地却像翻译腔的台词,总卡壳。

但自打与华为“绑上”,场面立刻切换:岚图FREE+、阿维塔这些新物种,成了销量新贵。岚图FREE+配齐华为乾崑智驾ADS 4,和鸿蒙HarmonySpace 5,车价仅二十来万,却把百万级智驾体验装进标配,简直像把米其林大餐放进街边小餐盒。一看就是豪门遗风,但又足够亲民。阿维塔同理,三方联动,出口销量逆天,泰国人买车都要排长队。按这个戏码演下去,“华流”就是正统。

行业逻辑,从此变得荒诞又有点科学:曾经的国资龙头,不再死磕自研PR照、车轮上的家国情怀,而是把钥匙递给华为,靠数据驱动、规模飞轮而非惯性续命。供应链的玩家,猛然找到了标准答案,鸿蒙座舱与MDC,如集体降临的闪电,把国产零件的需求涨到历史最高。海外,这套技术也洗牌一遍——出口的不是螺丝,是“智驾大脑”,中国车出海这次终于不用再被人怀疑拼装工艺了。

作为常年关注技术演化和产业权力迁移的“现场见证者”,我不得不说,这场从“德系豪华”到“中国自主”的智能化突围,本质上是一场生态顺序的重洗。软件主导的“脑力输出”,就是新工业时代的权威证书。

但事情真有想象中那么“药到病除”吗?未必。

华为智驾全栈联姻国资车企,智能化大一统能否激活中国汽车灵魂?-有驾
华为智驾全栈联姻国资车企,智能化大一统能否激活中国汽车灵魂?-有驾
华为智驾全栈联姻国资车企,智能化大一统能否激活中国汽车灵魂?-有驾
华为智驾全栈联姻国资车企,智能化大一统能否激活中国汽车灵魂?-有驾
华为智驾全栈联姻国资车企,智能化大一统能否激活中国汽车灵魂?-有驾
华为智驾全栈联姻国资车企,智能化大一统能否激活中国汽车灵魂?-有驾

首先,国资车企的“灵魂出借”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战略主动?是不是一切都依赖外部大脑,最终其实干脆变成硬件代工?过去我们经常反复讨论一个句式:“自研是灵魂,买芯片是躯壳。”现在的六大巨头集体把灵魂窗口留给华为,也许是重获新生,也许只是苟且。毕竟,总不能让本地的智能化演练赛变成一场全国软件外包。

再退一步讲,华为会成为国资车企的命运造物主吗?抑或说,万一华为哪天“灵感短路”,整个生态便失速下滑?技术霸权当然能让所有人短期享受红利,但长远呢?能不能既用外脑,也培养自己的技术免疫力?

说到底,汽车产业的那碗饭——现代造车哲学、供应链韧性、制造能力——最终靠的是有机体里的合作、试错、持续创新。国资六兄弟和华为的婚约看着美好,但技术“托管”就能换来永远的安枕无忧?还是说,智能化升级之后,剩下的路还得自己走,自己跌倒再爬起来?

专业的话说得太多,难免让人觉着没啥人情味。但我知道,无论是车间里绕线的工程师,还是屏幕后调整算法的极客,最终想看到的,是中国车在世界路上的风景——哪怕前方是未知。也许,做一次勇敢的转型试错,比在舒适区自说自话更有价值。但该不该担心,技术大外脑的繁荣,会不会在未来某一天,反过来限制本土自主的神经系统?这一次,你站在哪个方向盘后面?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