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落下的时候,杭州的热浪仍未消退,汽修店外的空气闷得能拧出水。车库里,“咯吱咯吱咯吱”的异响,和丁先生的抱怨声,如同翻涌的热气一样烦闷。四十多万买来的理想L9,只开了一个月,就在倒车、低速走动的时候奏起了不和谐的“交响”。丁先生侧着头,嘴巴抿成一条直线,让人不由自主想起电视剧里为案情头痛的警官。只是,他面对的不是疑犯,而是他的“破车”。
“你听见了吗,咯吱咯吱。”丁先生对记者说的时候,把车窗升上去。小小的车厢空间,好像也被这不安分的声音弄得有点窒息。
理想L9,不是个小数目。如今一辆车的价值,除了移动性能,更承载着车主的尊严和安全感。异响本是一种物理现象,落在人心里,却变成了心理阴影。尤其是类似这种大宗消费品,谁都怕自己中了“惊喜盲盒”——打开一看,里头装的不是理想,而是维修单。
事件的整体脉络并不复杂:丁先生提车约一个月,发现底盘下摆臂在倒车或低速时产生异响。他直言“买到破车”,不仅为面子上过不去,更因为这牵连着车辆的保值和未来二手转让的可期损失。理想杭州萧山服务中心的检测,给出的初步结论则是球头内部油脂配方变更,高温下润滑不足,导致异响发生。官方拍胸脯保证,“不影响安全”,但维修方案配套的积分补偿,却在三番五次的协商和反复之间,变成了悬空的支票。
先是从2万到5万积分的拉锯,后来又突然告知“没有这个积分”。消费者的期待就像股票K线,时上时下,最后归零。原以为至少能落袋为安几千块积分,如今“只剩一纸空头承诺与无尽等待”。服务中心试探性地递出延保,但丁先生觉得,赔偿没有兑现,那延长的只是心理落差,“不接受”的情绪浮出水面。
如果换位思考——你刚花40多万提了辆热销大车,刚新鲜一月,就开始凑合着“听响”过日子,还要和售后就积分拉锯。你会怎样处理?选择接受店方的延保,还是要求积分兑现,亦或把这一切写成朋友圈的控诉长文,寄望在舆论场上讨个“公道”?这里,每条路径后面都潜藏着不同的结局。
本案的“案发现场”,其实不过是售后服务前台一角。桌上一杯温吞的咖啡和一堆手续单据,氛围却与刑案调查现场如出一辙——谁的话能当“证据”,谁该为结果“负责”,全凭一张嘴、一纸书。售后和消费者的拉锯,远比一根螺丝的扭矩复杂。修车易,修心难。
站在我的“尸检台”边沿,冷静拆开这个消费案例:车辆异响的技术原因其实无甚悬疑。球头因油脂变更而润滑不足,这在机械行业并非罕见。配方升级导致的副作用,很多新技术、新材料都走过这条路。“不影响驾驶安全”这一说法,专业角度上若检测属实,可以成立。可在车主心里,“异响”不是简单的噪声,也不是机械结构可轻描淡写的小毛病,它更像一个无孔不入的心理暗示——新车,有毛病;我的消费,没兑现“理想”。
理想售后的补偿体系,也是一串现实中的谜题。延长保修是常规操作,但积分补贴的额度成了问题的核心。积分本应是服务上的润滑剂,结果却成了新的“异响点”——和球头问题一样,是润滑不够,卡住了人心。2万积分还不如人家5万,8月25号以后又突然说没积分了,补偿标准一夜之间变卦,消费者的心理落差和异响的频率,齐头并进。
今天国产新势力汽车品牌吹着“用户第一”口号,实际和用户打交道时,却常常落入“流程管控”与“机制僵化”的怪圈。表面的热情掩盖不了后端处理上的冷淡。很多售后方案都在最初的“善意”中被层层稀释,最后沦为折中的补丁,只是希望用户别把事情闹大——反正,消费者大多也只有三板斧:投诉315、找媒体、发社交平台。
有人喜欢把汽车消费和情感婚姻对比:“新婚燕尔时,往往蜜里调油;柴米油盐后,各种小毛病就暴露。”异响,便是汽车与主人的“七年之痒”未到,三十天小别扭”。用户想的是“天长地久”,品牌琢磨的是“能不能拖到保修期后再修”。
这桩小案,技术难题其实早有解法,只不过补偿机制成了新的迷宫。要么是补偿兑现太抠门,要么是流程转包太缓慢,最后由消费者单方面买单。业内常有句自嘲:“新车出个毛病,就看谁先‘听不见’。”谁能想到,消费升级的今天,“听响辨故障”的活儿,还没完全退役。
如果用刑侦案的思维小结一下——证据明确,事实清楚,动机简单,协商困难,结局待定。你能判断这场博弈里,谁对谁错吗?补偿机制究竟该谁说了算?“理想”的售后,真能配得上这个品牌的名字吗?
故事到这里,归案未了。理想L9还会继续咯吱作响,或者被维修归于沉寂。但另一个声音,不会消失:消费者遭遇产品缺陷,企业该有多大程度的补偿与诚意?你买来的,是猎装的水泥块,还是一份有瑕疵的信任?
这个问题,留给所有品牌和消费者。就像案发现场的那道异响,想停,先看谁肯真修,无论是车体,还是人心。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