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楼下老王拎着水管洗他的老速腾,嘴上总不忘嘟囔那句“韩系车混啥呦,哪有咱德系的耐造!”其实他自己四年前还试驾过一回起亚K5,价格合适配置也花哨,可最后还是选了大众,理由倒是简单——听群里技师说,韩国车吃不消咱们这里冬天零下二十度,不如日本车好修。不知道是老司机的偏见,还是修车铺里流传下来的说法,反正买韩系的终究是少数。
这两年,楼下车位上现代的标志越来越少。印象里,十来年前索纳塔和伊兰特遍地跑,北京出租里也不少用。那会儿街坊有新婚的买悦动,外形挺带劲儿,邻居小马夸它“又便宜又不掉价”。谁能想到,短短几年,韩系车几乎在中国市场消失了,只剩商场地库角落里偶尔能见到孤零零一辆白色现代,落满灰尘。
前几周朋友圈就有人晒,上海车展这一届,连个韩国展台都木有。手机拍的视频里,本田展台人挤人,本土比亚迪展台外头队排老长。师傅在微信群感慨一句:韩国车商,都是自己把路越走越窄。有人插话,说萨德那阵子,车友群一堆人吵着要退订索九和KX5,理由也简单:怕维修没保障,也怕大家笑话,没人愿意当出头鸟。
细想起来,韩国车其实来得不算晚。零几年现代、起亚扎根中国,还真下了血本。那时候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的广告满天飞,一些设计后来还真成了同级流行风向。年年推新型号,价格区间卡得死,配置上肯下本——什么电动天窗、座椅加热、换挡拨片,这些原来合资B级车上才能见着的玩意,现代和起亚都提前放到了A级车上。记得2015年新款K5上市,双区空调、倒车影像、全景天窗都成了标配,那个年头比朗逸、卡罗拉实在卷得狠。可惜当时路上天天堵,油耗其实一点不省,回头看大家还唠叨过这车三万后脚垫子就掉色,异响也是常有的,技术流还是对它有点意见。
讲萨德,2017年那阵,确实直接冲击了韩国品牌。光3月现代销量就至少砍一半,韩媒还采访过开经销店的,说库存挤得根本卖不出去,那阵开着现代的都嫌弃。可到了今年,萨德风波过去七八年,别说年轻人,连老司机都记不清那阵事,问题却一直没好转。倒是丰田本田,风波过后半年销量回暖,日产偏稳健。有人说,日系品牌根子扎得深,维修网点多,家用口碑在,韩系则本来就机会主义,风头一过就露短板,缺乏信任。
除了这一波风向,韩系自己掉链子的驾轻就熟。最近电动车卷疯了,本地路上随便一看全是密密麻麻的小鹏比亚迪,偶尔冒出小一辆极氪,现代的艾尼氪、EV家族几乎没露脸。邻居老魏试过进口EV6,说动力伶俐、快充七十多公里插一下差不离,但裆底那高高的电池包隔音不太行,热了还容易底盘咯吱。起亚在中国推过K3、KX5混动,但问过几个出租司机,都摇头:价格上不去,省油还没本田那CR-V厉害。
真正让我印象深的是捷尼赛思,广告拍得极精致,高大上的架势,价格甚至逼近奥迪Q5。本想挑个性车主,多半还是去买雷克萨斯或蔚来,捷尼赛思销量一年一千辆,合着全市都没遇见一辆。去年年底师傅喝酒时感叹,这玩意儿后期配件得从韩国空运,修起来耽搁时间还贵得吓人——不像老天籁,修起来都是本地常备件。
有人说德系是“技术信仰”,日系叫“经济实用”,韩国车却一直被当成“过渡产品”。口碑层面,楼上车友卖掉五年K5换比亚迪宋时,愣是找不到下家,几万块还忍心脱不了手。售后维修传言也多,什么发动机气门积碳严重(坊间都说韩系易低温启动困难),什么变速箱油渗漏……我修车师傅常嘀咕,特定年款菲斯塔换合成油,不然容易“嗒嗒”响。这种小脾气,德日同价位稀罕见。
其实韩国车还有些冷门配置,曾经伊兰特最新一代顶配,还有个哈曼音响加主动降噪,本地几乎没人用过那功能。偶尔网上运输大队有人晒i30进口小钢炮,转速过五千声音有股子欧洲味,但导航系统不接地气,高速收费口前总是反应慢半拍。
师傅讲:韩国厂子最会做外壳,里头摆起来挺高档,细瞅发动机舱布线乱,总忍不住说“中国人买车不认配置认根本”。像捷尼赛思G80用的HUD、电子外后视镜,落到国内都水土不服。还有个遥控泊车功能,实际用上手卡卡的,连自家停车场那道杠都过不去。维修师手册里还特地提醒,模块一定要拆装到位,不然小故障查不上。
后头,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自己家门口出的牌子,一年能出十几款新电车,组装速度都赶不上新车型下线快。反观现代、起亚这两年中国工厂逐渐转为出口基地,新出车型渠道里都当外贸车卖。上回销售嘴快,顺嘴提到一句:“现在北京现代主打海外单据,国内主销价位断了层。”中国市场买韩系,反倒成了冷门选项。
有一次老师傅修厂打趣说,现在要修韩系车,配件发货得等三五天,不如修日本老皇冠,配件快且实用。邻里买新车,齐刷刷奔向新能源或德日混动。起亚KX3电动版冷启动困难、冬季掉电快、有的群友还反映充电枪和国产桩不兼容,拉出去跟秦、元比,体验差了一大截。
还有冷知识:不少新韩系车有个叫“情景氛围灯”功能,道听途说本来是服务韩国本地夜路多、驾驶疲劳预警设计,后来没想到中国人鲜少夜间开高速,这配置变成鸡肋,只有年轻人玩新鲜。
翻回来,德系和日系为啥稳?大众分上下汽一汽,销售网格铺得广且售后便宜,据说长三角区域每72公里都有特约。日本车子口碑积攒得深,维修成本低,市区十年就看凯美瑞混动,油耗能低到惊人。师傅说过,偶有韩系小毛病修起来难,尤其电子模块容易报故障码。
听说比亚迪都进了韩国市场,特斯拉上海工厂电车出口韩国,日本和韩国消费者认可度都远低于本地品牌。微信群里有同行提到,自己在韩国留学,感觉那边马路上的国产新能源只是凤毛麟角,主力还是现代、起亚“日产量大,价格低”。
不过,哪怕韩系出口强,在全世界撑场面,美国照样能卖不错,但中国市场里,想稳住脚——恐怕没那么容易。车友调侃:敢不敢再上一次新车?现代起亚销量想重回巅峰,就像咱老家饭馆扭亏为盈,真不是一两个政策能翻盘的。
有意思的是,再想找辆老伊兰特、大悦动翻新着跑网约,大多心疼零件难淘配件贵,只能留给散步的大爷拉家常。有的车主干脆把老现代当仓库锁在地库,几年不挪,也没人惦记。仿佛这路标志,就要慢慢成点“城市旧风景”了。
资料零碎的,微信群传得多。师傅念叨过SNE Research和ICCT的报告,数不清的电动销量、出口增长,看得头晕。街头却看不到韩系新样子,现实往往比报表“扎心”。楼下的老王,转头又洗他的速腾,顺嘴骂着“韩系不灵”,没人再和他争辩。隔壁新搬来一家,家用小鹏,媳妇晒电子钥匙圈,问谁还记得索纳塔长啥样时,楼里孩子悄悄问,“是那种叔叔的出租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