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万个北京僵尸车牌沉睡多年,谁为资源闲置付出代价?

北京的夏夜,最热烈的不是空气,而是小区楼下的车位争夺。一个蒙着厚灰的老捷达,牢牢霸占着门口那块本就稀缺的地盘。车窗里阳光透不过多少,里面放着发黄的年检单和一堆快递广告。车辆本身倒是被遗忘了,可车牌上的那串京字母数字,在这座城市却是比金子还稀有的资源。让人心生纳闷:没人要的“老破小”能放十年,为什么“北京车牌”却能有资格沉睡十年?

离开新闻和官腔,回到最直白的提问:如果你苦等八年还未能摇到号,看见某个门口的“泡沫车”也在继续占资源,会不会心里发堵?假如让你投票,你会怎么规划这份稀缺却被闲置的“城市通行权”?

数据面前先别慌。有人说,北京的摇号池就是一道永远见不着岸的许愿池。如今,民间估算,至少有十几万个“僵尸指标”——车不见了,车牌还在睡觉。相比每年新增24万个个人车牌,这批“僵尸”数量几乎等于新增指标一半,想想就觉得诡异。这些被闲置的号码,成了无车户口永远望不到头的“摇号地狱”里最扎眼的那根刺。

还是得讲讲这桩悬疑案的来龙去脉。所谓“僵尸车牌”,按我的行话分两种——“占牌车”与“闲置指标”。前者就像是躺平的老玩家,摇中指标后挂在老旧车辆上抵挡新政风浪,等着哪天需要再翻身;后者则是把车牌当财产,明明不打算买车,却死守名额坐等升值。你说他们“投机取巧”,在人性和政策的边界,反倒是莫衷一是。

这么多年,北京对车牌的“增量分配”惯性极强。政策倾向不断发新号,解决一时的舆论压力,却没人愿意认真动动那些垃圾时间里的“存量”。到底是管理难度大,还是利益格局早已僵死?退出机制这个“定时炸弹”,终究没人敢动。想淡定一点儿理解,这其实不是行政懒政,更像自家的老柜子只添衣服不收拾,总有一天抽屉拉不开。

社会层面也不乏滑稽气息。流动性极差的“僵尸号”,生生催出了北京地下车牌黑市。有需求就有市场,有约法必有灰色。所谓“租车牌一条龙”,不出意外全是风险与法律边缘的跳舞——黑市主打“用得着就租,用不着就搁”,司法主打“查到你算倒霉”。你说可气不可气?但凡一环归正,省下的折腾不知能拉动多少GDP。

说到底,僵尸车牌造成的社会成本远不止形象上的浪费。十二万辆年均行驶不足两千公里的“老获客”,占的却是城区急缺的停车位。七环外新小区停车成了抢滩登陆,各种“车位鄙视链”已经悄然形成。说是“绿色出行”,可谁愿意放着指标不用?谁敢保证真有天降政策“回收大潮”,人人都不会患上“惜车如命综合征”?

十几万个北京僵尸车牌沉睡多年,谁为资源闲置付出代价?-有驾
十几万个北京僵尸车牌沉睡多年,谁为资源闲置付出代价?-有驾

再来看政策层面的解药。民间纷纷出谋划策,聪明人不少。“牌照银行”很潮,官方监管出租闲置车牌,至少比地下快活些。强制回收机制会得罪一拨利益群体——毕竟,“我的牌,凭啥给你拿回去?”“油转电”优先权,则玩得起政策红利,让油车车牌找回体面。听上去,每个办法都有点靠谱,却都卡在谁来操作、如何公平的死结上。

有人问:“为什么新加坡/上海能‘回收指标’,北京不行?”理由通常很中国——“人情”,“现实”,“历史包袱”。想让“用进废退”这种能动机制落地,现实骨感得让人笑出声。

回看这场“牌照争夺战”,2025年政策风向频出。说是无车家庭要迎来11.8万个新能源指标增量,似乎看见了曙光。但别忘了,任何“新增”,都不及盘活“沉睡的十几万个”指标来得直接。什么时候,让存量流动起来,比给新号更值得兴奋?

未来想象,就算政策改成积分制,优待“摇号难民”,就算推行“五环内”试点“无车区”,甚至允许一户多车、抑或严控外埠车辆,僵尸号的问题依然在那里。哪怕僵尸牌永不苏醒,哪怕制度表面公正,但“资源沉睡”带来的城市焦虑始终不会自解。

专业角度,无论是想盘活资源、压制黑市,还是缓解城市停车困局,“回收机制”总绕不开:如何判定真实闲置?强制收回还是温和引导?法律配套、利益补偿、社会认同……每个环节都能让负责人夜不能寐。这事儿还真不是不想解决,是谁都怕落实下去得罪无数。

不少朋友问我——是不是那些有“闲置指标”的,都该被拎出来批评一番?其实问题哪那么简单。人生来就有逐利本能,政策没攒好漏洞,个体的浑水摸鱼只不过是“机会来了不拿白不拿”。谁能保证真的“占牌十年不用”,不是因为一时信心满满、后来风雨飘摇?

讽刺的是,这十几万个号,一半能唤醒,无数家庭就能提早一年上车。可惜京城的限购森林里,每个人都是猎人,也是猎物。走得早不如摇得巧,比拼的不是运气,也未必只是耐心。

所以,最后不给自己添热血鸡汤,只留个开放尾巴:假如僵尸号退出机制真有一天动真格,你摇了七年没中,突然“牌照池”多出十万个名额,这一切该怎么平衡?又是谁,来为公平封顶,为效率买单?等到新政真落地时,我们会不会想念旧时那些长满灰尘的老车——起码,它们给过人们“有机会等待”的错觉。

十几万个北京僵尸车牌沉睡多年,谁为资源闲置付出代价?-有驾

如果有一天,这座城市的每块车牌都流动起来,谁还会信任“永久拥有”?谁该为这场资源的眠与醒承担答案?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