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市场里,顺风车与网约车本应是互补关系,一个主打“顺路合乘”,低成本长途出行,一个专注“即时出行”,短时间短途。
不过如今,部分平台为追求流量与利润,用“畸形规则”将两者强行捆绑,最终反噬了整个网约车市场——司机流失、乘客分流、服务质量下滑,恶性循环越陷越深。
现行的顺风车制度已经不是刚开始的时候了,极度畸形,专注于“压榨司机”。
看着平台对顺风车司机实行的是倾斜的政策,“低抽成+高奖励”:抽成比网约车低5%-10%(部分平台仅收8%-12%),同时设置“冲单奖”“高峰补贴”,诱导司机将更多时间投入顺风车。
如果说专职跑顺风车的话,在线时间并不比网约车司机短,基本也要日均12小时,流水500元,抽成后净赚400元;跑网约车同样12小时,流水600元,抽成后净赚350元。“同样的时间,顺风车多赚50块,谁能不选?”
至于司机也不是吃素的,会用脚投票,觉得不对劲儿就会跑。某头部网约车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其司机中同时跑顺风车的比例从20%升至45%,核心城市“全职网约车司机”数量同比下降18%。这些司机都去哪里了呢?毫无疑问,只要没离开出行行业的,都去跑顺风车了。
运力流失直接导致乘客叫车难度增加——早高峰时段,部分区域网约车等待时间从5分钟延长至15分钟,用户体验恶化,转而投向顺风车。
还有一点,就是用低价抢用户,这跟之前的网约车大战没什么区别。平台通过“动态补贴+隐藏抽成”,将顺风车价格压至网约车的60%-70%。比如,10公里通勤单,网约车标价35元(含抽成),顺风车标价25元(实际抽成后司机到手仅18元),乘客自然选更便宜的。
但这种“低价”不可持续,为维持低价,平台要么压缩司机收入(如降低奖励、提高抽成),要么默许司机“挑单”——只接顺路、短途、高评分乘客,导致跨城单、夜间单、特殊需求单(如带老人孩子)无人愿接。
乘客看似“占了便宜”,实则服务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急着送孩子上学时,可能连刷10单都接不到;深夜加班后,只能接受司机“加价才走”的要求。最终,乘客因体验差回流网约车,却发现网约车司机已大量流失,叫车更难、价格更高,陷入“两头堵”的恶性循环。
畸形的顺风车制度,本质是平台用“不公平规则”破坏市场竞争。网约车的核心优势是“确定性服务”(司机专业、车辆合规、响应及时),而顺风车的优势是“低成本合乘”。
但平台通过“抽成倾斜+派单优先”,强行让顺风车“兼具低价与服务”,模糊了两者的边界。
这种扭曲导致市场资源错配:本应用于提升网约车服务质量的成本(如司机培训、车辆升级),被平台转嫁到“价格战”中;本应专注合规运营的网约车司机,被迫卷入“比拼接单量”的低水平竞争。
最终,整个出行市场的“服务分层”被打破——高端用户找不到优质网约车,低端用户被低价顺风车“绑架”,中间层用户两边都不讨好。
顺风车的本质是“共享出行”,网约车的本质是“专业服务”。当平台用“低价+抽成倾斜”强行让顺风车“越界”,看似抢占了市场,实则摧毁了行业的健康根基。司机流失、乘客流失、服务恶化,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出行生态。
真正的市场平衡,该是顺风车回归“顺路合乘”的低成本定位,网约车专注“即时出行”的确定性服务。平台若想长远发展,需停止“畸形规则”的内耗,让两者各得其所——毕竟,用户需要的从来不是“被绑架的选择”,而是“适合自己的服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