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汽车市场转型困局:燃油车衰退、新能源低盈利,经销商该何去何从?

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惊人的变局。燃油车销量持续萎缩,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攀升背后,却是经销商们面临生死存亡的巨大挑战:新车销售大面积亏损、资金链断裂风险进一步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数据显示,中国汽车经销商净利润率已从2019年的2%陡降至2025年的-2%。过去“车水马龙的4S店”如今变得冷清,甚至“一单亏一单”。这场危机不仅困住了经销商,还引发了更深远的问题——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究竟在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中?而经销商们的转型,真的能否扭转败局?

2025中国汽车市场转型困局:燃油车衰退、新能源低盈利,经销商该何去何从?-有驾

表面上,中国汽车市场似乎迎来了新能源的黄金时代: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5%,一片欣欣向荣。但深入观察后不难发现,这场表面繁华掩盖了一个残酷现实——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冰火两重天”,直接将经销商逼上了绝路。2025年,有58.6%的传统燃油车经销商遭遇亏损,而新能源品牌经销商虽然盈利比例提升,却因为售后产值低和投资回报周期过长,“旧伤未愈,新疾又生”,难以真正稳定盈利。

在这样的冲突中,有经销商选择继续死守燃油车市场,因为燃油车依旧有一部分固定消费者——他们还不习惯电子化的驾驶体验。但另一些经销商,例如中升控股,果断向新能源转型,大规模布局小米汽车、理想等品牌。可是,真的转型了,就能一帆风顺吗?这个问题答案似乎仍悬而未决。

2025中国汽车市场转型困局:燃油车衰退、新能源低盈利,经销商该何去何从?-有驾

到底是什么将经销商们逼入困境?这背后离不开三个关键因素:价格战、库存高企与消费低迷。

2025年的经销商几乎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汽车行业规模空前的价格战。持续低价抛售让车市终端价格严重倒挂,导致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为了完成厂商要求的批发量,很多经销商不得不囤积大量库存,这无疑加剧了资金流动压力。数据表明,中国主流传统经销商平均库存天数为37天,远高于疫情期间的缺货谷底,但仍低于2019年的合理水平。

2025中国汽车市场转型困局:燃油车衰退、新能源低盈利,经销商该何去何从?-有驾

另消费需求的疲软让市场雪上加霜。新能源汽车虽然表现亮眼,但传统燃油车却陷入冰窖。普通消费者宁愿观望也不愿下手,即使今年推出了多种贷款贴息政策,也难以逆转消费不振的局面。消费者刘女士就表示:“新能源车是不错,但总觉得保值率还有问题,燃油车吧,又觉得贵了不值。”她的纠结,显然代表了不少人的真实心态。

看似一切已经是“穷途末路”,但却没有真正的平息迹象。因为燃油车市场的萎缩以及新能源车盈利模式的不成熟,对整个汽车产业链传导的影响还在继续,而资金问题正成为压垮经销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5中国汽车市场转型困局:燃油车衰退、新能源低盈利,经销商该何去何从?-有驾

目前,中国经销商的现有流动资金维持时间已压缩至极限。一些中小型经销商资金链断裂风险陡增,甚至连老牌头部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作为“头部玩家”的永达汽车集团今年竟然出现了亏损,中升控股虽然营收相对稳定,但管理费率也不得不微微压缩至7.1%。

尽管行业希望通过二手车限迁政策全面取消以及增值税改革等措施来寻找突破口,布局认证二手车业务,但二手车市场也未能真正带来解脱。新车价格战进一步拉低二手车的销售价格,使二手车市场通缩严重,经销商毛利反而下降了。这种假性平静,让人不禁担心:难道传统经销模式真的就此走向末路?

2025中国汽车市场转型困局:燃油车衰退、新能源低盈利,经销商该何去何从?-有驾

就在行业困在资金难题之时,一场惊天反转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那就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真实盈利能力,开始受到质疑。

虽然表面上看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一份最新的调研数据显示,今年新能源品牌经销商盈利占比虽然达到42.9%,但售后收入却仅占传统燃油车的50%。原因在于:新能源车售后费用少、维修需求低。这乍看似乎是消费者的福音,但对经销商来说,却是长期低毛利的一把“慢刀”。

这一真相彻底颠覆了大家的认知。经销商都以为转型新能源能够迎来新的盈利增长点,可现实却并不如预期。中升集团虽然成立了专门的“新能源事业部”,整合了充电网络运营、电池回收等新业务,但周期长、回报慢的问题无法规避。

部分厂家并未给予经销商足够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品牌为了“直营模式”占据利润空间,自建售后渠道,削弱了经销商的角色。这不仅让经销商陷入投资困境,还进一步激化了厂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博弈。

当业界还在讨论如何解决资金难题时,又有新的障碍浮现。一些政策性措施的效果并不如预期,汽车金融机构虽然提出灵活展期、扩大授信范围的承诺,但由于风险因素的考量,其实际推动力有限。中小型经销商要拿到真正的贷款支持依然困难重重,而行业并购潮的兴起进一步挤压了尾部经销商的生存空间。

更令人担忧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内部也开始出现分歧。有些品牌选择深度自营模式,将经销商变成“分销手”。这种立场的对立导致新能源经销商与车企之间争议不断;而转型不足的传统燃油车经销商则越发被边缘化。

“新能源这么火,可问题是我们存货怎么办?卖掉就是亏;不卖又只能积压。”一家燃油车经销商负责人无奈道。他的忧虑似乎也是整个市场的写照:虽有转型之路,但到了尽头,实际还是举步维艰。

如果我们从外部来看中国汽车经销商的现状,或许会觉得是市场的正常变化导致优胜劣汰。但站在经销商的角度,却不难发现他们的挣扎:拼命降价销售也无法缓解资金压力,转型新能源还要面对售后营收低的问题,多方尝试都难以逃脱亏损的困局。

而官方提出为汽车市场提供融资支持的建议,虽看起来是“解困良药”,但这种政策对实际执行力的要求极高,未必能真的纾困。“难怪经销商会洗牌。”有人感慨,但问题是洗牌之后,剩下的牌又能不能打赢?行业集中固然是好事,但行业生态真的能因此稳定吗?这一切,仍是未知。

你觉得经销商应该坚守燃油车,还是彻底转型新能源?转型真的会是救世的答案吗,旧问题没解决,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新能源的“新毛病”?欢迎留言讨论你的观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