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来看,2025年1到7月,累计销量达到了8.22万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2024年一整年的销量也就8.2万辆,今年才过去七个月,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了,同比增长更是高达191%。单看7月,销量也创下新高,1.62万辆,同比增长185%。
不光是销量涨得猛,渗透率也在一路飙升。2023年6月还只有5.69%,到2024年就涨到了14.82%,而2025年6月直接达到了26.07%。这一步步的跨越,看得出来新能源重卡在市场上越来越被接受了。
再说说地域扩张,现在31个省份都有新能源重卡的身影,其中20个省份的销量突破了千辆。上海卖得最好,1.24万辆;广东紧随其后,9906辆;四川也不甘示弱,5819辆。上牌的城市也多了,312个,比2024年全年的309个还多。上海、深圳(6222辆)、成都(2874辆)在城市排名里位居前三。
政策方面,国四柴油车报废更新有补贴,最高能到14万元一辆。而且十部委联合发文,说2035年纯电重卡要成为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要规模化应用。这政策的支持力度可不小。
经济上的优势也很明显。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来看,年运营15万公里的话,纯电重卡比燃油车省19.1万元,比燃气车省4.2万元。补能模式也在创新,换电重卡单公里成本比油车低0.62元,一年下来就能省6万元。这不就是实打实的省钱吗?
技术上,纯电动占了90%,充电和换电的比例稳定在7:3。短倒封闭的场景,像港口、矿区,用着很合适;中长途干线也能适配。超充技术也有突破,1小时能补能数百公里,换电更是快,3到5分钟就能完成。
三一集团销量12875辆,同比增长168%,在上海市占率19.94%,在广东、贵州也是销量榜首。
徐工汽车销量12871辆,同比增长160%,新能源牵引车市占率16.30%,自卸车22.15%。
一汽解放算是黑马崛起,销量10742辆,同比增长447.5%,他们的“15333”战略加上千辆换电订单在江西落地,表现很亮眼。
不过场景渗透率却两极分化。像港口、矿区、渣土运输这些场景,渗透率超过60%,因为路线固定,补能也容易布局。但中长途干线物流的渗透率还不到0.1%,续航焦虑和补能低效是主要问题。
补能网络建设就面临土地和电网的瓶颈。一个换电站需要300500平方米的土地,1.2MW的超充站用电量相当于千户居民区。不过区域协同也有破冰的例子,京津冀有“一码通”审批系统,而河北12个部门审批得花3个月,这对比很明显。
技术标准化方面还在博弈。国内有十余项充电标准,换电接口也很混杂,液冷超充还有安全风险。但国际上,中国换电标准获得了ISO立项,不过东南亚的项目还得改造码头来适配,这也是不小的挑战。
商业模式也在重构。宁德时代的“骐骥换电”采用车电分离的方式降低成本,实现了“电气同价”。光储充放一体化模式,光伏直充能降本40%,加上V2G峰谷套利,一年能增收12万。
续航和运力有矛盾,电池自重导致运力损失23吨,一年下来损失能有10万元。
基础设施滞后,高速服务区充电位占比不到5%,车桩比81,亟待优化。
审批流程冗长,跨省标准差异率40%,行政壁垒抬高了建设成本。
技术路线也有风险,在半固态、固态电池规模化之前,中长途场景很难突破。
渗透率目标很明确,2026年要达到35%,2027年超过50%,而且L4自动驾驶会成为竞争焦点。
补能网络蓝图也在规划中,“超充快换储能绿电”四维生态,像雄安示范区光伏供电占比65%。京沪、京港澳干线会优先组网,“服务区物流园”共享补能模式也会推广。
在全球绿色竞争力方面,减排效益显著,单辆纯电重卡全生命周期碳减排54%。标准输出上,我国在抢占国际超充标准话语权,服务“中国东盟枢纽”战略。
新能源重卡的爆发式增长,是政策、经济、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有挑战,但未来的前景让人期待。它不仅改变着物流生态,也在为我国的绿色发展添砖加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