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铁这几年建得真快,大部分地方都通了动车,出门越来越方便。但你有没有发现?有些早就听说要建的高铁,却一直没动静。
其实现在有 6 条 “老大难” 高铁项目,规划提了好几年,开工却遥遥无期。这到底是为啥?是技术不行,还是钱不够?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清楚,看完你就知道这些项目卡在哪,以后能不能建成。
先说说最常见的问题 —— 平行线路太多,资源浪费。
就拿杭临绩高铁来说,2017 年就开始做前期准备了,设计时速 350 公里,全长 141 公里,本来是想打通杭州到安徽的通道。可铁路部门一核算,发现已经通车的杭黄高铁,利用率才 27%。简单说就是,杭黄高铁每天跑的车次还不到满负荷的三分之一,再建一条平行的杭临绩高铁,很可能没人坐,最后白花钱。这个项目就暂时停了。
还有甬台温高铁,本来是沿海通道的重要一段,时速也规划到 350 公里。结果杭温高铁一通车,大家发现去温州、台州的需求,杭温高铁基本能满足。这下甬台温高铁的必要性就被质疑了,现在项目前景还模糊得很。
你看,不是不想建,是得先把已有的线路用起来,不然就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对吧?
再说说更头疼的 —— 跨省协调难,各有各的想法。
汉巴南高铁就是个典型例子。它分两段,巴中到南充段 2024 年就能通车,可汉中到巴中段却进展缓慢。为啥?因为这段要跨四川和陕西两个省,钱怎么分摊就谈不拢,线路要不要延伸到宝鸡做货运通道,两省也有不同意见。涉及的省份越多,协调起来越麻烦,项目自然就卡住了。
常岳九铁路更复杂,湖南已经把它放进 “十五五” 规划了,可湖北和江西却吵起来了。湖北想走北边的线路,江西想走南边的,连时速标准都没统一 —— 有的想建 250 公里的,有的觉得得建 350 公里的。国家层面没拍板,这项目就只能拖着。
你想想,要是你家附近的高铁,因为邻省意见不统一建不了,是不是也着急?
还有一类问题,是想升级却没钱、没技术规划。
泸遵高铁和宜西攀高铁,一开始规划的是普通铁路,后来地方想升级成高铁,毕竟高铁更快、更方便。可升级没简单,得重新做规划,技术标准也得提高,这就要多花不少钱。而且这两条线路都在西部,投资回报周期长,万一通车后没人坐,运营起来还得亏损,地方财政压力根本扛不住。
其实这 6 条高铁卡壳,本质上是三个矛盾没解决。
一是国家政策和地方需求的冲突:国家怕平行线路浪费,要严控;地方想靠高铁带动发展,着急建。二是技术标准和规划的矛盾:你想建 350 公里的,我想建 250 公里的,线路走向也谈不拢。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高铁已经快饱和了,西部急需高铁却缺资金、缺规划。
那这些难题就没办法解决了吗?当然不是,有 3 个方向可以试试。
第一,政策得灵活点。别对所有平行线路都一刀切,要是有的线路能覆盖没通高铁的地方,确实有需求,就可以特殊考虑。另外,针对西部高铁,国家可以设专项基金,帮地方分担点资金压力,别让地方一个人扛。
第二,技术和规划别太死板。可以搞 “模块化建设”,比如汉巴南高铁,先把汉中到巴中段建起来,后续再慢慢完善。也可以结合货运需求,比如泸遵高铁,升级成高铁的保留货运功能,这样能多一份收益。
第三,跨省协调得有新办法。不能光靠各省自己谈,国家发改委可以牵头,建个专门的协商平台,把利益分配、线路走向这些事说清楚,别让省份之间互相扯皮。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本,比如让企业投资,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
其实建高铁不只是修一条路,更是帮地方搞发展、方便大家出行。这 6 条 “老大难” 高铁,不是建不成,而是需要多方面坐下来,好好商量出一个都能接受的方案。
现在 “十四五” 和 “十五五” 交替,正是调整高铁规划的好时候。未来建高铁,不能只追求速度,更要算清楚收益,平衡好各个地方的需求,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享受到高铁的便利。
最后问问大家:你家乡有没有规划了却没开通的高铁?你觉得这些高铁最该先解决啥问题?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也可以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后续我会跟大家分享这些项目的最新进展。要是想了解某条高铁的详细情况,也可以告诉我,下次专门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