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车企和中产联手污名化,网约车才是普通人买车的终极答案

讲真,每次打车,我都会多问一句,“师傅,您这车是网约车吧?”

这不是废话文学,这是道上的切口,是现代社会里一种心照不宣的身份认证。司机师傅听了,懂的都懂,这三个字背后翻译过来就是:“这车,是不是压缩毛巾,耐操,便宜,配件满天飞,闭着眼都能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约车”这三个字,在车圈里被活活整成了一个贬义词,一个debuff。仿佛一辆车只要跟“滴滴”俩字沾上边,就立刻被打入鄙视链的十八层地狱,自动开除“品质生活”的球籍。车企自己呢?更是重量级表演艺术家,宣传的时候恨不得把自家车吹成星际飞船,但只要一有人提这车跑网约车多不多,销售立马切换话术,支支吾吾,生怕承认了自家产品最大的优点——靠谱。

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魔幻的。

过去十年,中国的网约车跑了超过3万亿公里,这个数字什么概念?就是你开着去修仙,元婴期的大能都得给你点个赞,说一句“道友,好脚力”。就是在这场堪比“全民炼蛊”的超级试炼场里,活下来的那些“网约车”,用里程表上每一个跳动的数字,写下了三个最朴素的真理:质量硬、零件贱、保有量就是天。它们不是什么“原罪”,它们是这个时代里被严重低估的“扫地僧”。

被车企和中产联手污名化,网约车才是普通人买车的终极答案-有驾

所以今天不装了,摊牌了。我们必须给网约车正名,不仅因为它们值得,更因为一个更硬的道理:养家糊口,到底他妈的有什么丢人的?

一、质量稳定?不,这是渡劫飞升

车企搞可靠性测试,美其名曰“三万公里路试”,在吐鲁番跑几天,在黑河冻一宿,就敢开发布会吹“十年无大修”。

这操作,典中典。

你问问一个全职网约车师傅,什么叫路试。日均五百公里起步,一年二十万公里打底,三年就奔着百万公里去了。这不是试验场里工程师开着音乐的“舒适模式”,这是城市快速路、城乡结合部、地下车库、菜市场门口的“地狱模式”。空调24小时拉满,副驾坐过从80斤的辣妹到200斤的壮汉,后备箱塞过行李箱也拉过海鲜。

在这种强度的“天劫”之下,还能三年不出大毛病的车型,那已经不是工业品了,那是法器。

发动机要是烧机油?一天几百块的流水直接归零,师傅心态当场就爆了。

变速箱要是敢顿挫?乘客一个差评,平台反手就是一个服务分扣杀,这个月白干。

电池要是衰减快?续航少10%,就得多充一次电,师傅一小时的机会成本,可能就是一顿小龙虾。

底盘要是松散?你天天过减速带试试,那异响能把乘客的耳朵震出三室一厅,投诉电话直接打爆。

“用户”和“客户”在这里是高度统一的,任何一点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并且直接与收入挂钩。这种反馈机制,比任何实验室的数据都来得真实、残酷。能在这场“百万公里飞升淘汰赛”里活下来的,哪个不是金钟罩铁布衫练到了第九重的狠角色?

但最荒诞的一幕来了。有些车企,明明自家的车在网约车市场里已经杀疯了,被百万司机师傅盘出了包浆,验证了百万公里无大修的传说。结果呢?在官网上,私家版敢吹“终身质保”,运营版偷偷给你改成“3年10万公里”。在宣传上,绝口不提自家产品是“网约神车”,反而去强调什么“都市精英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妈跟我说,“你看隔壁家小孩考了100分”,但从来不说那个小孩天天被打。一个道理。

车好不好,里程表是不会撒谎的。能把网约车“跑服”而不是“跑废”的车,才是真·国民圣衣。

二、保有量巨大?不,这是黑暗森林里的安全区

“保有量”这个词,听起来很土,但在汽车这个黑暗森林里,它就是你的三体舰队,是你活下去的唯一指望。

一辆车的保有量大,尤其是在网约车市场保有量大,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的零件像压缩毛巾一样,到处都是,还便宜。前大灯撞碎了?路边快修店80块钱给你换个副厂的,质量还挺好,你要原厂的?拆车件分分钟给你找到。

意味着二手车商看到你的车,眼睛会放光。一听是轩逸卡罗拉,直接就报实价,连价都懒得跟你砍。跑过滴滴?那都不是事儿,只要没大事故,这车就是硬通货,收回去转手就卖给下一个准备跑滴滴的师傅。

意味着维修师傅对你的车比对自己的老婆还熟。车一上举升机,师傅拿手电筒一照底盘,就说:“这车啊,我们一天修八台,老毛病就那几个,闭着眼十分钟给你搞定。”

意味着保险公司都给你开了绿色通道,小剐小蹭,定损员拍个照,直接按“网约车套餐”给你理赔,工时费都是标准化的,童叟无欺。

反观那些所谓的“新势力高端品牌”,一年就卖个两三万台,车主突出一个“信仰充值”。一出保修期,激光雷达坏了?不好意思,三万块自费,件还要从欧洲订,您先等半个月。想卖车?二手车商一脸嫌弃:“这玩意儿太小众了,收了砸手里,残值先给你打个七折。”

所以你看,“网约车同款”哪里是什么贬义词,这分明是流通市场里的“黄金保单”。

被车企和中产联手污名化,网约车才是普通人买车的终极答案-有驾

2023年保值率排行榜,紧凑级轿车前五名,轩逸、卡罗拉、雷凌,哪个不是网约车司机师傅的至爱亲朋?它们用巨大的社会保有量,给所有车主筑起了一道“低成本持有,高残值退出”的护城河。

可笑的是,那些车企一边享受着网约车带来的规模效应——研发成本被摊薄,零件采购价被打下来,售后利润哗哗地涨——一边在宣传上跟网约车划清界限,搞起了“割席断交”。

这不就是又当又立吗?恶心!

三、车企们到底在怕什么?

既然网约车这么牛,质量好,成本低,为什么车企还跟见了鬼一样,“谈网色变”?

答案就俩字:面子。或者说,是一种精心维护的“品牌玄学”。

——怕拉低品牌“逼格”。某些品牌,尤其是新势力,把“高端”当成了遮羞布。它们的逻辑是,我的车是给中产精英在CBD喝咖啡用的,怎么能跟拉活儿的工具车扯上关系?一旦承认是“网约车同款”,那还怎么卖高价,怎么维持用户社群的优越感?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标,一个道理。

——怕冲击价格体系。这事儿就更真实了。同一款车,卖给网约车公司的营运版,能比市场价便宜两三万。这要是让私家车主知道了,那还得了?“合着我就是那个大冤种?”分分钟心态爆炸。

——怕暴露质量真相。这才是最致命的。一辆十万块的网约车,跑了百万公里三大件都没事。你旁边一台四五十万的“智能豪车”,三天两头死机,车机比特斯拉的股价还颠簸,各种传感器动不动就“开小差”。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一对比,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于是,这个行业最荒诞的场景就出现了。

4S店的销售会偷偷告诉你:“哥,放心买,这车跑滴滴的师傅都说好,皮实耐造。”但官网的宣传页上,赫然写着“不建议用于营运”。

被车企和中产联手污名化,网约车才是普通人买车的终极答案-有驾

厂家给网约车司机单独发一个“营运补充协议”,把质保条款改得面目全非,但叮嘱你“这事儿可别往外说”。

这是一种全行业的、心照不宣的“表演型人格”。大家都在演,演给谁看?演给那些愿意为“品牌故事”和“精英幻觉”买单的消费者看。

写到这我都有点恍惚了,我到底是在聊车,还是在胡说八道。但你仔细想想,这个车圈,是不是已经有点《道诡异仙》那味儿了?充满了各种光怪陆离的、自相矛盾的规矩。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我也懂。谁还没点虚荣心呢?买个车,就是想证明点什么。但虚荣的尽头是虚无,而生活的本质是账单。当你要靠这台车去赚钱,去养家糊口的时候,所有花里胡哨的东西都会褪色,只剩下最核心的问题:这玩意儿,靠谱吗?

养家糊口,何陋之有?

那些网约车司机,靠自己的双手和时间,让这个城市流动起来。他们用真金白银和血汗,帮整个汽车行业做了一场最大规模、最无法作弊的“终极路试”。他们用口碑养活了4S店整个售后庙堂,用规模摊薄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用车成本。

这样的人,和他们开的车,凭什么要被污名化?

low的不是网约车,low的是那些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伪高端;low的是那些自己没有能力造出皮实耐用的车,回头就踩一脚别人接地气的伪精英;low的是那些把“养家糊口”当成羞耻的傲慢与偏见。

中国汽车工业的牛逼,不在于造出了几台售价百万、一个月卖不了几台的“图腾”,而在于,能把十万块的国民车,也给你整出百万公里的可靠性。

所以,下次你看到一辆跑了几十万公里的网约车,别嫌它旧。那不是划痕,那是功勋章。

那才是中国制造最硬的底气。就问你怕不怕?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