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九月,天刚擦亮,宝马总部大楼前的广场上已经人头攒动。街边咖啡馆的老板一边擦着杯子,一边瞄着对面展馆门口排起的长队,嘀咕了一句:“今年这阵仗,比拜仁夺冠游行还热闹。”可不是嘛,IAA Mobility 2025的大门刚开,整个欧洲的汽车圈都像是被按下了“启动键”。
往年这时候,大家盯着的都是德系三巨头能掏出什么新玩意儿。可今年不一样,走两步就能听见中文在聊“城市NOA”、“端到端模型”、“算力平台”——中国展商来了,而且不是一两个,是一百多个。展馆地图上,中国企业的标识密得像深圳晚高峰的网约车热力图。
元戎启行的展台前,一群德国工程师正围着一台模拟驾驶舱打转。屏幕上,深圳早高峰的车流被VLA模型拆解得明明白白,红绿灯、外卖电动车、突然横穿的大爷,全被系统提前预判。旁边一个穿着工装背心的老哥啧啧称奇:“你们这系统,是不是偷偷在慕尼黑街头蹲点了三个月?” 其实人家靠的是知识库迁移能力,甭管是柏林的环岛还是成都的窄巷,模型学起来跟刷短视频一样快。
这可不是孤例。从地平线的征程6芯片,到华为的乾崑ADS 3.0方案,再到Momenta的Mpilot 8,中国自动驾驶军团几乎是把国内“城市智驾内卷”的战场,原封不动搬到了巴伐利亚。有当地媒体算过一笔账:现在欧洲每三台宣布搭载高阶智驾的量产车里,至少有一台的算法或硬件,跟中国供应链沾亲带故。
有意思的是,德国车企也没绷住。奔驰技术官在媒体日直接放话:“我们不怕中国电动车卷,但咱得学会怎么卷赢。” 他们已经开始跟中国研发团队联手搞成本优化,说白了,就是既要德系品质,又要中国速度。宝马那边更实在,iX3还没上市,销售主管已经在琢磨怎么应对国内那场“价格血战”。
大众和保时捷的日子没那么好过。关税压力加上中国市场波动,让他们的电动转型像踩着湿滑的地砖走路。但你别说,转头看见展台上那台用中国电池技术的新款ID.7,心里又踏实了几分——这年头,谁还能真的把供应链玩成“纯血统”?
逛完整个展馆,最扎心的不是某款车多贵,而是中国企业的“量产思维”已经成了硬通货。元戎启行展板上写着:“累计交付超10万辆NOA车型,定点合作超10款车型。” 这数字背后,是真实上路的海量数据,是用户每天吐槽又依赖的智驾体验。欧洲车企还在PPT上讲“2030年全系电动化”,咱们的车已经在用用户反馈迭代第N个版本了。
更狠的是出海策略。一边帮国内品牌把智能座舱、高阶智驾打包送到欧洲街头,另一边直接给本地车企定制符合德国驾驶习惯的辅助系统。这叫什么?叫“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全球化,一条腿扎本地化。
站在展馆顶楼往下看,慕尼黑的天空灰蒙蒙的,可展厅里的灯光亮得刺眼。那些闪烁的屏幕、滚动的代码、来回穿梭的工程师,拼出的不是某一家的野心,而是一个新规则:未来的汽车,拼的不再是发动机轰鸣,而是算法快不快、数据多不多、落地狠不狠。
中国车企这次不是来“参观学习”的,是来“摆摊设点”的。一百多家企业站在这儿,说的不是“我们想进欧洲”,而是“我们已经在这儿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