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亏麻了之后,福特终于知道该合并了》
当消息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朋友圈里窜开,很多人先是愣住,然后笑出声来,这家曾经以“福克斯”称霸街头的美系老将,竟然决定把自己分散在两头的生意收回来,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十月一号就要开门干活。
这个决定看起来简单,可背后藏着十几年的纠葛、几个惨痛的数字和一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回头看看过去那段风光日子,二零一六年在中国市场卖出一百二十七万辆车,那是公司在华的巅峰。
那会儿门庭若市,长安福特负责家用车,江铃福特负责商用车,二十多年合伙下来,表面上是一唱一和,实际上各自打自己的算盘。
江铃和福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一九九五年,最出名的全顺大面包当年就是江铃这边组装出来的;长安福特在二零零一年成立后,接过福克斯、锐界这样的家用旗舰,市场覆盖面广,销量贡献显著。
光鲜的背后起了变化。
二零一九年销量跌到五十六万辆,三年之间腰斩。
典型里程碑是福克斯,从曾经的全球热卖王到四代换上三缸机,消费者直接发出审判,二零二一年福克斯在国内的年销量降到二点二五万辆。
当产品力开始掉链子,市场就不会等你慢慢修补。
集团里头两条战线看似互补,最后变成互相绞杀。
江铃原本是商用车出身,后来想进乘用车市场,把一些车型塞进去,像撼路者、领界和领裕都拿出来争市场。
那中间有个不太光彩的案例:领界这车其实是停产的驭胜S330换个外壳上阵,底下还搭着江铃自家的1.5T发动机,外面挂着福特的标。
消费者一看就明白,这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戏,于是销量不温不火,没多久就收车。
还有领裕这台四点九米的中大型SUV和长安福特的锐界撞了身形,出现产品重叠,两个合资里头的门店在争同一块蛋糕,资源分散,内部摩擦频发。
把问题摊到台面就是钱袋子不行。
江铃福特在二零二二年亏了一点零六亿元,二零二三年亏了八点三九亿元,二零二四年又亏了六点七七亿元。
这些数字出现在财报里,很难被修饰。
公司层面有人曾在二零一八年想把长安福特、江铃福特和进口车渠道统一起来,那时理由清楚:单兵作战成本高,市场变化快,合并能省去不少内耗。
那个提议没推成,江铃方面表示反对,磨合断了。
现在全资子公司成立,历经多年磋商,终于把渠道整合这步棋落下来——长安名下有两百七十多家4S店,江铃有一百十多家,合并以后统一到一个销售体系,内部拉扯这回能好好归位。
在同行里也有可借镜的例子。
马自达的调整已经做过一次示范,一汽马自达撤并后门店并入长安马自达,随后与长安合作推出的电动车EZ-6反而成为热销款,说明把资源整合成合力有时候比坐地分赃更有效。
把过去的零碎铺排到一根线上,既能提升供应链效率,也能让市场传达更清晰的品牌姿态。
公司此番动作不是单纯收缩。
面对新能源潮流和国产新势力迅猛崛起的现实,这家老牌车厂把兵力往能打出利润的细分市场倾斜。
把像猛禽、Ranger这样的皮卡和烈马这类硬派越野车带到本地生产,算是用特长去打新天地。
Ranger本地化后有2.3T动力,车长5.4米,起售价十四点五八万元,定位上直面喜欢玩车但不愿意和新能源车队硬碰的人群。
烈马准备推出增程版并搭载激光雷达,看来公司愿意在技术与个性化配置上花钱,去吸引那些喜欢越野文化的消费者。
这类小众但边缘利润高的盘子,对体量不再大的企业有吸引力。
门店合并带来的短期效应也值得期待。
以前两个体系里边各自为政,有重复建设和渠道内耗;整合后,库存管理、促销策略和售后服务可以统一规划,客户体验会更顺畅,销售人员不再为同一客户争吵。
经销商圈里有人笑着说:“店多了不代表卖得好,关键是把好货摆对地方。”这话不无道理。
市场也会按自己的方式投票。
社交平台上,车主和行业观察者对这家公司的举动讨论热烈,一部分人认为收回控制权是明智决策,另一部分则担心这只是亡羊补牢。
真实的保险丝在于下一波新车能不能打动人心。
公司现在有机会把过去分散的设计资源、供应链和营销统一起来,速度比过去更重要。
消费者口味变化快,等不起。
产品上,光有个性还是不够。
本地化制造要面对供应商配合、成本控制、法规适应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皮卡和越野车是文化的载体,品牌故事讲得动听才能让用户掏钱。
曾经的福克斯靠口碑和驾驶乐趣积攒了庞大的拥趸,那种情感一旦丢失,靠换代和换标难以瞬间修复。
企业内部需要重新梳理决策链。
从产品规划到渠道资源每一步都要有清晰的界限和节奏,这样合并才能发挥协同效应。
高层在推这次变革时要敢做不讨好,拿掉那些不必要的资源消耗,给研发和用户体验多一点预算。
经销商在整合过程中要保证服务质量不掉档,消费者体验不能被整合的噪音盖过。
市场观察人士会盯着这些点,一旦哪处出问题,舆论就会放大。
行业背景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全球汽车行业正在从一场以燃油车为核心的竞争,转向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比拼。
自主品牌在国内加快技术落地与价格战术,让传统车企萎缩的油车市场空间逐步被瓜分。
外资车企在中国的打法也在改变,从年头到年尾都要考虑合资结构、股权调整、本地化生产与研发投入。
外部压力给了这家公司一个不得不改变的理由,合并渠道只是其中一张牌,后面的牌必须更硬。
公司未来能不能把合并变成可持续的优势,关键落在三点。
第一是产品节奏要快,新车型要能击中用户痛点并保持定价优势。
第二是品牌表达要真诚,把那份属于越野、皮卡文化的豪迈和可靠传递给消费者,让人愿意为情怀买单。
第三是电气化路线要有明确规划,哪怕短期内主打小众燃油车,也不能放弃向新能源过渡的准备。
回到开头提出的疑问。
这家在中国曾经辉煌、后来失血的车厂,做出把两条分散战线合并为一的决定,既是自救也是一次重整旗鼓。
合并是手术刀,能把内耗切掉,但成败终究由刀下的组织能否愈合决定。
读者可以在留言里说出自己的看法:更看重那辆本地化的Ranger,还是想着曾经的福克斯能否卷土重来?
哪一位车友愿意把手头的投票交给市场,让销量给出最后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