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身边聊起车,好像风向变得特别快。
搁在几年前,谁家要是买了辆本田或者丰田,那街坊邻居都得夸一句“会过日子,懂车”。
毕竟,省油、耐用、毛病少,这几个词就像是刻在日系车脑门上的金字招牌。
可现在呢?
你再去看看马路上,越来越多绿牌子的国产新能源车跑得欢,而那些曾经要加价提车的合资品牌4S店,却好像一下子冷清了不少。
特别是本田,最近的数据真是让人大跌眼镜,销量跟坐了过山车一样往下掉,甚至有高管自己都出来说,公司到了不进则退的紧要关头。
这到底是怎么了?
一个在中国市场风光了几十年的汽车巨头,怎么突然就感觉跟不上时代了?
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而是一场席卷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变革。
咱们先拿最直观的数字说话。
去年这个时候,本田在中国一个月还能卖出去二十多万辆车,生意红火得很。
可到了今年,有些月份的销量直接跌到了四万多辆,这个落差可以说是断崖式的。
这已经不是临时的波动了,而是连续好几年的下降趋势。
更让老牌车企脸上无光的是,像零跑汽车这样成立没几年的国内新品牌,一个月的销量,居然已经能超过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两家大厂加起来的总和。
这种场面,在五年前是任何人都不敢想象的。
过去我们总说,中国汽车市场是用市场换技术,现在看来,我们的市场催生出了自己的技术,并且开始反过来给那些曾经的“老师傅”们上课了。
不光是本田,它的老乡日产和丰田,日子也同样不好过,销量下滑、经销商退网的消息也是接连不断。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
首先,是日系车过去最大的那个优点,突然不那么管用了。
咱们老百姓买日系车,图个啥?
不就是图它省油嘛。
以前油价一涨,开日系车的车主心里就多少有点小窃喜。
可是现在,新能源车出来了,直接改变了游戏规则。
你再省油,能有电车省钱吗?
现在开电动车,在家里充电的话,一度电几毛钱,算下来一公里也就几分钱的成本。
就算去外面的充电桩,也比油费便宜一大截。
很多电车车主一年下来,光是省下的油钱,就够买好几部高端手机了。
当一个新事物把你的核心优势用更低的成本做到了极致,那你这个优势也就名存实亡了。
至于耐用和保养便宜,电动车的结构比燃油车简单多了,没有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复杂的零部件,日常保养就是检查一下电池、换个空调滤芯,省心又省钱。
而且现在国产车的电池普遍都有八年或者更长的质保,有的甚至终身质保,彻底打消了大家对电池寿命的顾虑。
这么一对比,日系车“省心省钱”的光环,一下子就黯淡了。
当最大的优点不再突出时,原本可以被容忍的缺点,就变得格外刺眼了。
你花个十几万,甚至二十万买一辆本田,坐进车里一开,那感觉真是一言难尽。
车速一快起来,风噪声、轮胎声就一个劲儿地往耳朵里钻,隔音效果差得让人怀疑是不是车窗没关紧。
再看那个内饰,大面积的硬塑料,设计风格好像还停留在十年前,中控屏幕又小反应又慢,跟现在国产车动不动就一米多长的大联屏相比,简直就像是功能机和智能手机的区别。
很多车主开玩笑说,本田是“买发动机送车壳”,现在看来,这个“车壳”的体验确实是太简陋了。
以前大家觉得,为了那个可靠的发动机,忍了也就忍了。
现在发现,隔壁国产车不仅动力强、跑得快,车里还安安静静,沙发座椅、智能冰箱、高清大电视都给你配齐了,价格甚至还更便宜。
这么一来,谁还愿意花钱去忍受那些本可以避免的嘈杂和简陋呢?
更关键的是,现在买车的主力人群,也就是年轻人,他们的需求已经完全变了。
他们不再把汽车单纯看作是一个从甲地到乙地的代步工具,而是把它看作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
他们买车前会问什么?
“这车有没有智能辅助驾驶?在高速上能不能自动跟车,解放一下双脚?”“车机系统好不好用?语音控制聪不聪明,能不能像跟人聊天一样指挥它?”“后排能不能给手机无线充电?朋友坐我车,手机没电多没面子。”这些在今天看来几乎是新车标配的功能,在很多同价位的本田车上,你根本找不到。
当国产车在七八万的价位就已经普及了智能驾驶辅助和智能车机系统时,本田十几万的车还在用着最基础的配置。
这种产品力的巨大差距,让合资品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
时代变了,消费者的口味变了,可合资品牌的菜单还是老三样,自然就没人愿意买单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些老牌巨头完全没有意识到危机。
它们也尝试过转型,比如本田也推出了自己的纯电动车系列,丰田也在推混动和纯电。
但问题在于,它们的动作实在是太慢,而且推出的产品总给人一种“为了应付政策而造车”的感觉,诚意不足。
车型设计老气,智能化程度跟不上,续航里程也没有优势,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里,根本激不起什么水花。
这背后,是它们那套庞大而僵化的全球管理体系在作祟。
在中国市场,一个新想法、一个用户痛点,我们的自主品牌可能当天晚上开会,第二天就能拿出修改方案,一周后就能通过线上升级推送到所有车主的车上。
而合资品牌呢?
中国分公司的团队有了新想法,要先写成报告,翻译成外语,层层上报到日本或者德国的总部,等总部的外国高管们研究、讨论、审批完,几个月甚至一年都过去了,那时候市场的风向早就变了。
这种“大公司病”,让它们在面对“中国速度”时,显得力不从心,步步落后。
再加上国家大力推行“双积分”政策,用实实在在的奖惩机制,倒逼所有车企加速生产新能源汽车,这对于燃油车业务占比巨大的传统合资品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