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力系统年入92亿,凭什么让25家车企抢着合作?

去年营收92个亿,增速132%,这是啥概念?就是说人家一年的收入翻了一倍还多。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60多万台的动力总成、90多万台的电机电控,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一个国产企业悄悄完成的漂亮翻身仗。

10月底的上海滩,第七届“金辑奖”颁奖礼上,金康动力拿下了“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的名头。你可别小瞧这个奖,这可是整个汽车圈里头最有分量的评选之一。200多天的漫长评选,数百万汽车行业的人盯着投票,上千家企业抢破头想挤进去,最后能站上领奖台的都是真有两把刷子的角儿。

说起来挺有意思,这个“金辑奖”从第一届开办到现在,见证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产业变革。最开始那会儿,获奖企业里七成都是外资品牌,啥博世、采埃孚、大陆这些国际巨头占着半壁江山。可到了去年,情况倒过来了,六成变成了咱们自己的企业。这变化说明啥?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势头上来了,而且来势汹汹。

金康动力这个名字你可能不太熟,它其实是赛力斯动力旗下的一个板块。赛力斯这个牌子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就是那个跟华为合作造车的。他们家的动力板块这些年一直在闷头搞技术,专攻新能源动力系统这块硬骨头。电驱动、电控制、超级增程,一整套东西都自己做,而且做得还真不赖。

有人可能要问了,现在搞新能源动力的企业一抓一大把,凭啥就你行?这话问到点子上了。人家最厉害的地方在哪儿?就是那个被评上“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的“未来工厂”。这工厂可不是吹出来的,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新技术该用的全用上了。

国产动力系统年入92亿,凭什么让25家车企抢着合作?-有驾

走进这个工厂,你会发现跟传统车间完全是两码事。AGV小车自己跑来跑去送零件,机器人胳膊精确到毫米级地装配部件,高清摄像头比人眼还毒辣地检查质量问题。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数据都被实时监控着,哪怕一颗螺丝拧得不到位都能马上发现。这种高自动化、高智能化的生产方式,让他们的制造水平直接跳到了全球先进那个档次。

最让同行羡慕的是人家的朋友圈。到现在为止,赛力斯动力已经跟25家行业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不光自己家的车用,零跑、北汽这些头部车企也抢着要他们的产品。你想啊,这些车企又不傻,愿意掏钱买你的东西,说明你的产品确实过硬。

再看看那个增长数据,真的很能说明问题。2024年全年营收92亿,比前一年暴涨132%。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是实打实的业绩爆发。动力总成产品卖出去60多万台,电机电控更是突破了90万台。这个量级放在全行业里看,已经算是第一梯队的玩家了。

换个角度琢磨琢磨,这个奖项背后其实藏着更大的故事。以前咱们国家的汽车产业链,说白了就是给人家打工的命。核心技术掌握在外资手里,咱们只能做做组装、造造外壳,挣点辛苦钱。可现在不一样了,新能源这条赛道上,国产企业不光跟上了步伐,有些地方甚至跑到了前头。

这种转变来得不容易。你想想看,那些外资巨头在汽车领域深耕了上百年,技术积累、品牌认知、渠道资源样样不缺。咱们的企业要想从他们手里抢市场,靠的是什么?不就是这股子钻研劲儿嘛。人家外资企业一年在研发上砸几十亿、上百亿都是常态,咱们本土企业要想追上,不拼命往技术上投钱投人是不行的。

赛力斯动力这次获奖,不光是给自己长脸,更是给整个中国汽车供应链打了一针强心剂。它证明了一件事:只要咱们把技术攻关放在第一位,把产品质量抓到位,把市场需求摸透,照样能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从当初的“配套供应商”到现在的“技术共创者”,这个身份的转变可不是换个说法那么简单,是实实在在的产业升级。

国产动力系统年入92亿,凭什么让25家车企抢着合作?-有驾

有意思的是,这个变化恰好踩在了新能源汽车大爆发的节骨眼上。这两年国内新能源车卖得有多火,大家都看得见。去年一年下来,新能源车渗透率都快奔着40%去了。市场起来了,对动力系统的需求也就跟着水涨船高。谁能提供更可靠、更高效、更便宜的动力解决方案,谁就能吃到这波红利。

从另一个维度看,赛力斯动力的成功也给其他本土供应链企业提了个醒。光有价格优势是不够的,技术才是硬道理。人家为啥能拿到25家合作伙伴?为啥能让零跑、北汽这些大厂认可?还不是因为产品力摆在那儿。质量稳定、性能出色、售后靠谱,这些基本功做扎实了,自然就有人愿意跟你玩。

再说说那个“未来工厂”。这个工厂不光是生产线先进,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制造理念。传统工厂靠的是人海战术,工人多、管理累、出错率高。智能工厂就不一样了,机器和人各司其职,该机器干的活绝不让人干,该人做决策的地方机器不瞎掺和。效率上去了,成本下来了,质量还更稳定,这就是工业4.0的魅力。

拿AR培训这个场景来说吧,新员工戴上AR眼镜,就能看到虚拟的操作指导,哪个按钮怎么按、哪个步骤先来后到,一目了然。以前培训一个熟练工得好几个月,现在时间能缩短一大半。再比如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环境里把生产流程跑一遍,发现问题马上调整,根本不用等到实际生产才发现。

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技术,落到实处就是一个字:快。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生产计划,快速解决质量问题。在新能源这个变化超快的行业里,谁能跑得快谁就占优势。一款新车型从设计到量产,留给供应商的时间越来越短,没有这套智能制造系统,根本跟不上节奏。

话说回来,这次获奖对赛力斯动力来说既是肯定也是鞭策。奖拿到了,风头出了,接下来咋办?市场可不会因为你得了奖就手下留情。竞争对手盯着你呢,客户期待着你呢,一步走错可能就掉队了。尤其在这个行业,技术迭代快得吓人,今天还是最先进的技术,明天可能就被淘汰了。

从整个行业来看,本土供应链企业的崛起绝不是偶然。这背后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市场需求的拉动、企业自身的努力三股力量合在一起的结果。新能源汽车被定为国家战略产业,各种补贴、税收优惠、研发扶持政策接连出台。市场这边,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销量噌噌往上涨。企业这边,憋着一股劲儿要证明自己,研发投入一年比一年猛。

国产动力系统年入92亿,凭什么让25家车企抢着合作?-有驾

不过咱们也得清醒认识到,跟国际顶尖水平比,差距还是有的。人家在某些核心技术上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追上的。像电机的效率、电控的精度、材料的性能,这些细节上还有提升空间。拿下一个奖项值得高兴,保持住这个势头才是真功夫。

展望未来,赛力斯动力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挺让人期待的。按照他们的说法,会继续深耕新能源动力系统这块地,不断升级制造能力,迭代产品技术。说实话,这个方向是对的。与其什么都想做,不如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把电驱、电控、增程这套系统做到行业顶尖,自然就有更多车企愿意合作。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像赛力斯动力这样的企业越多,中国汽车工业的腰杆子就越硬。以前咱们造车,发动机靠进口,变速箱靠进口,芯片靠进口,关键时刻人家一卡脖子就抓瞎。现在好了,新能源动力系统咱们自己能做,而且做得还不错。这种自主可控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你要问我这个奖项到底有多重要?我觉得它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一个奖杯能说明啥?说明这家企业目前干得不错,仅此而已。真正重要的是它背后代表的趋势:中国本土汽车供应链企业正在集体崛起,正在从跟跑变成并跑甚至领跑。这个变化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说了这么多,你觉得国产汽车供应链企业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是继续砸钱搞技术研发,还是把重心放在降低成本上?或者说,你认为像赛力斯动力这样的企业,未来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留言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