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老师的信仰,正在被价格屠夫们按在地上摩擦。
你发现没,这两年身边开特斯拉的朋友,聊天的起手式已经从“自动驾驶真香”,变成了“又降价了,我成了大冤种”。
过去,特斯拉是科技圈的春药,是资本市场的五条人,车主们觉得自己买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张通往未来的船票,马斯克放个屁都是香的。
但现在,当特斯拉市值一夜之间干没4600个小目标,发布了一款堪称“丐中丐”版的新车时,大家才回过味儿来:原来船票也会打折,而且是骨折。
这事儿的核心很简单,特斯拉搞了两款新车,或者说,是两款“减配增不高兴”版的老车。
新的Model Y标准版,价格便宜了5000刀,但作为代价,续航给你砍一截,全景天窗没了,氛围灯没了,座椅通风加热没了,甚至方向盘都从电动调节变成了手动。
朋友们,手动调节方向盘,这梦回哪个世纪?我感觉我爹那辆桑塔纳都比这有排面。
这操作骚不骚?太骚了。
这就像你买了个精装房,开发商告诉你我们现在有个“亲民版”,便宜20万,但代价是把你的中央空调、地暖、智能马桶全拆了,换成风扇、暖气片和蹲坑,顺便再把承重墙给你敲薄一点。
你问这还叫精装房吗?开发商说,这叫“年轻人的第一套房”,主打一个拥有感。
特斯拉这一刀,精准地避开了所有能吹牛逼的“科技核心”,把刀刃对准了所有能提升“日常体验”的细节。
这说明什么?
说明马斯克终于想明白了,或者说,被逼着想明白了:在消费降级的大趋势和友商们疯狂内卷的绞肉机里,所谓的“科技信仰”,在“钱包信仰”面前,P都不是。
过去特斯拉为什么能站着把钱挣了?因为它在玩一个“降维打击”的游戏。
当传统车厂还在吭哧吭哧研究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匹配时,特斯拉直接把车变成了“四个轮子+一个iPad”,用软件定义汽车的玩法,把一众老师傅干懵了。
它卖的不是车,是“科技生活方式”,是“环保先锋”的标签,是“人类希望”的周边产品。
这是典型的增量价值,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物种,所以能享受高溢价和高毛利。
但现在,天变了。
当国产新势力们把冰箱彩电大沙发一股脑塞进车里,把智能座舱玩得比你家客厅还花,把价格战打成白刃战的时候,特斯拉的“降维打击”不灵了。
大家发现,你的自动驾驶确实牛逼,但我在市区里堵得像孙子,一年也用不上几次。你的三电系统确实领先,但现在谁家的电池也不能真当传家宝。
反倒是对手们,用更低的价格,提供了更多“喂到嘴里”的舒适性配置。
这就把马斯克逼到了一个尴尬的墙角。
你继续玩高科技,讲火星故事?对不起,用户只想在堵车的时候能舒服地看个电影。
你坚持高毛利,维持品牌逼格?对不起,隔壁的比亚迪和理想们,正在用更香的价格抢走你的潜在客户。
所以,特斯拉不这么做会死吗?
短期内不会,但支撑它那恐怖市值的“增长故事”会死。资本市场买的不是你的现在,是你的未来。当你的未来不再性感,只剩下和一群价格屠夫在泥地里肉搏时,你的股价就会给你一点小小的震撼。
一夜蒸发4600亿,就是市场在用脚投票,它在说:我们不爱听火星的故事了,我们想看看你的利润表还能不能打。
我们用【半佛财经分析框架】来拆解一下这场博弈,就看得更清楚了。
对【特斯拉】而言,这是壮士断腕,也是一种无奈的低头。它用一部分利润和品牌光环,换取了市场份额和生产线的运转。这是典型的“快种快收”思路,先活下来,再谈理想。神坛固然风光,但祭品要是断供了,神也得饿死。
对【竞争对手】而言,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你特斯拉也下来打价格战了?那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以前是你定义市场,现在是我们把你拉进了我们的规则里。欢迎来到血肉模糊的红海。
对【用户】而言,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想买特斯拉但预算不足的人,有了上车的机会。但对于老车主和品牌粉丝来说,这是赤裸裸的背刺。他们花高价买来的“信仰”,一夜之间就贬值了。
而对【市场和资本】来说,信号太明确了。一个曾经靠“颠覆”和“溢价”活着的公司,开始靠“减配”和“低价”走量,这就像一份体检报告,字面上说你身体还行,但明眼人都看到了肝上的阴影,那是“利润硬化”的前兆。
所以,那个知名分析师Dan Ives说“相对失望”,都算是给足了马斯克面子。
什么叫“相对失望”?
翻译过来就是: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我还以为你要掏出什么跨时代的新技术,结果你是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掏出了一把美工刀,给自己来了个“体验降级术”。
以前的商战,是拳击比赛,比的是技术、节奏和重拳。
现在的电动车商战,更像是黑帮火并,大家都不讲武德,直接抄起价格战的西瓜刀互砍,比的不是谁更强,而是谁更不要命,谁更扛揍。
特斯拉的这次降价,本质上就是从拳击台跳下来,捡起了地上的西瓜刀。
姿势虽然不优雅,但可能真的有用。
毕竟,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生活已经够科幻了,买个车,还是便宜点好。
至于那个关于星辰大海的梦想,还是留到PPT里吧。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