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纯电车的续航和电池容量越来越大,甚至有的增程车型电池包比纯电车还大,那这种情况下,增程技术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说白了,以前大家买增程车,是因为心里总觉得电池不够大,怕哪天没电了找不到地方充电,增程器还能救个急。
但现在情况变了,电池越做越大,充电桩也越来越多,这“安全感”还真用得着吗?
这事还真得好好聊聊。
先聊点实在的,大家买车最关心什么?
无非就是续航、成本和方便。
最早的时候,纯电车的电池小,天天充电不方便,续航一百多公里、两百公里,出趟远门得憋着一口气。
那时候,增程车就火了,油能加,电能充,没地儿充电的时候心里踏实,开着也不慌。
可现在不一样了,像什么智己、零跑、小鹏这些新车,电池包直接给你上到五六十、七八十千瓦时,甚至比一些纯电车还猛。
用电驱,跑个四五百公里没啥问题,油箱和增程器成了“安慰剂”,很多人压根连油都懒得加。
说到底,增程器和油箱就是让你心里有底儿。
怕哪天真断电了,油能救命。
可在大城市,家里、公司、小区楼下,随处都能充电,真用到油箱的机会一年都没有几次。
最近理想出的年度报告,纯电行驶的里程都比烧油多一倍了,估计很多增程车主都跟用纯电没啥两样,增程器基本成了“板凳观众”。
用车体验坐实了,大部分人就图个心里舒服,多一手准备。
可问题来了,既然用户大多数时间都用纯电行驶方式,为啥还要背着增程器和油箱这“死重”呢?
这些零部件又占空间又加重量,难怪有车企和用户都觉得这事太不划算。
厂家还得多掏钱加装这些玩意,用户天天拉着一大堆用不着的设备跑,既不省钱,也不省心。
尤其是现在市面上的新增程车,为了追求纯电续航,电池包越做越大,成本涨上去了,整车重量也上去了,反而让“性价比”这事变得没那么香。
其实插混车型现在看起来倒是还有点道理。
毕竟高速上发动机还能直接驱动,算不上完全的“闲置”。
但增程这种模式,电池包一大,增程器一年都用不上几次,除了心理作用,真没太多实际用处。
开着那么重的车,天天为了那点万一“没电”的极端情况买保险,说实话,有点得不偿失。
再说说新能源市场的变化。
增程车前几年销量蹭蹭涨,是因为那时候纯电车不够成熟,续航短、充电慢,大家对纯电多少有些不放心。
现在纯电车技术飞快发展,续航越来越长,充电设施也铺得越来越密,换电站都上马了,补能问题一天比一天好解决。
数据显示,今年纯电车销量比增程车涨得快多了,很多人换第二辆新能源车就直接选纯电,说明用户的心态也在变。
你再想想,之前没开过新能源车的人,第一次买车图个“万一”,所以选了增程。
等到真正用了一两年,发现用电比用油方便多了,电费还便宜,谁不想直接上纯电?
增程器除了让人心里安个心,实际用途真是越来越小。
等到几年后这批用户二次购车,估计纯电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到时候增程车市场恐怕得大打折扣。
还有个现实问题,这些电池包做得越来越大,对车型尺寸有要求。
你看现在用80多千瓦时电池的增程车,都是五米多的大块头,一般的紧凑型、小型车根本塞不下这么大电池。
电池价格高企,成本也是个大问题。
搞个大电池,厂家压力山大,用户买车也得掏更多的钱,到头来真划算吗?
要不说现在厂家的思路也有点“内卷”。
你有60千瓦时电池,我搞个66的;你能跑500公里,我冲到600公里。
可结果是大家都在往大电池方向卷,增程器反倒成了“背景板”。
这场“内卷赛”,卷来卷去,用户未必真得到了实惠。
毕竟车重上去了,能耗也高了,空间被占了,成本也推高了,最后都不是“赢家”。
大家回头想想,增程这玩意,本来是解决“充电焦虑”的。
现在“焦虑”解决一大半了,大家还是心有余悸,怕那万一。
可等到全国充电桩、换电站铺满,电池技术再上一个台阶,续航普遍都五六百公里、充电十几二十分钟搞定,那“安慰剂”的意义就更小了。
再过两三年,增程技术很可能就成了过渡产物,就像当年的功能机被智能机取代一样。
当然了,也不是说这个阶段增程车就该被淘汰。
毕竟咱们国家那么大,三四线城市、农村、偏远地区充电没那么方便,增程车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而且有些人确实就喜欢“多一手准备”,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对于这样的用户,增程技术还是有它的作用。
不用搞那么大电池,三四十千瓦时足够了,油箱保留,电池别太夸张,价格别太高,或许还能有一定市场,但大电池增程车肯定不适合普及。
厂家做车也得回归理性,别一味瞎卷续航和电池容量。
用户用车最关心啥?
无非就是开着顺手、省心、省钱。
你搞个80千瓦时电池,整车两吨多,油箱和增程器还占着地方,成本、空间、能耗全都上去了,用户真不一定买账。
对于大部分城市用户来说,纯电模式一天到晚都够用,真要远行可以临时加个油,没必要天天背着那么多“死重”跑。
所以说,增程技术真正的价值,是给那些对纯电还不放心、或者基础设施还没跟上的用户提供个选择。
等到纯电续航和补能再往前走一大步,增程器的“安慰剂”作用自然就淡了。
技术路线的选择,归根结底是市场和用户说了算。
现在增程车大电池的风潮,也许就是过渡阶段的产物,等风头过了,市场冷静下来,大家还是会回归到“够用就行”的理性消费。
对于厂家来说,也不能老盯着卷配置、卷参数。
真正能赢得用户的,还得是产品的体验、价格和维护成本。
增程车如果不能在这几方面有明显优势,最后也难免边缘化。
尤其是新势力和传统车企,都得看清趋势,别一窝蜂往大电池、长续航死磕。
回头看看十年前,谁能想到纯电车能发展这么快?
技术进步永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快,用户用车习惯也在变。
等到电池技术更成熟,充电设施更完善,大家对纯电的信心越来越足,增程车就会像早年间的过渡产品,慢慢被市场淘汰。
当然,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但方向已经很明确了。
总的来说,现在大电池增程车的流行,更多是技术过渡和用户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等到纯电车续航、补能再上一个台阶,增程器的意义会越来越小。
厂家和用户都要看得更远些,不要被当下的“内卷”迷了眼。
技术路线的选择,最终还是要尊重市场和用户需求。
未来几年,大电池增程车极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真正能留下来的,还是那些能给用户带来实在便利和价值的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