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车不赚钱,这事儿有多扎心?
想想看,那些曾经门庭若市的4S店,如今门可罗雀,车商们的心情,怕是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还要萧索吧。
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品牌溢价,那些“加价提车”的盛况,如今都成了过眼云烟,留下的,是经销商头上那把悬了多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库存积压、利润下滑、客源稀释,这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股“寒流”,可不是小打小闹。
从行业巨头中升、永达、广汇,到散落在各地的中小经销商,谁能独善其身?
不少身经百战的老炮儿都说,这“冬天”,还真没到头。
昔日辉煌,何以至此?
细想过去,经销商的盈利模式,主要靠“三驾马车”:新车销售、金融保险服务、售后维修保养。
尤其是2020年之前,新车销售是绝对的利润奶牛。
部分合资、进口品牌,还能靠品牌力,让车价“水涨船高”,经销商从中渔利,何乐不为?
再加上那会儿,经销商们玩儿的是“车辆质押融资”,从银行贷款,快速周转,资金流如鱼得水,盈利自然不在话下。
然而,沧海桑田,市场早已变了模样。
残酷的竞争,无休止的价格战,像一把钝刀子,一点点切割着经销商赖以生存的价格体系和资金链。
他们成了终端市场最直接的“炮灰”,亏损的门店数量像滚雪球一样,有些甚至直接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触目惊心的数据:一场“大逃亡”正在上演?
2024年,是个让汽车经销商群体心惊肉跳的年份。
据统计,全国已有超过4400家4S店“退网”,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12家店关门歇业。
更令人咋舌的是,全行业亏损面超过了50%,4S店总量更是自2021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今年上半年,一千多家店陷入经营困境,仅有27.5%的经销商能完成预设的销售目标,七成以上的朋友们,业绩都离他们的期望值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还不是最糟的。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9月份,经销商的综合库存系数攀升至1.35,比上月上涨3%。
虽然还未触及1.5的警戒红线,但全国经销商手中积压的车辆已高达304万辆,比8月又多了10万辆。
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心慌,库存的压力,就像潮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
多重挑战,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库存积压的背后,是汽车市场结构性与趋势性的深刻变革。
第一重:客流瓶颈,线上线下“两层皮”。
走进4S店的自然客流越来越少,线上获取到的潜在客户,转化率也低得可怜。
这既是品牌竞争加剧、市场被瓜分的必然结果,更是消费者购车习惯的巨变。
现在大家更喜欢线上比价、选车,可线上引流到线下成交的路径,却还没完全打通。
这就像建了一座桥,却没连到对岸,看着人流过不去,干着急。
第二重:价格战的泥潭,利润空间被“榨干”。
市场整体增速放缓,各大品牌为了抢占份额,促销手段层出不穷。
经销商就像夹在中间的“受气包”,为了完成厂家任务,不得不卷入价格战,即使亏本也要硬着头皮卖。
不然,面对厂家更严厉的考核和处罚,那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第三重:供需关系逆转,新能源浪潮下的“燃油车困境”。
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一路飙升,传统燃油车市场遭受重创。
技术迭代的切换期,消费者持币观望的情绪愈发浓厚,这无疑给本就高企的库存,又添了一层消化难度。
更让人无奈的是,部分主机厂的生产计划,与终端市场实际需求脱节,也成了导致库存堆积的重要推手。
资金链的“绞索”:4560亿的沉重负担!
高库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经销商的资金链被绷得死死的。
以单车15万元的平均价值估算,304万辆车的库存,就意味着高达4560亿元的资金被牢牢锁死!
这笔钱,绝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持续的利息支出,就像蚂蚁啃骨头,一点点侵蚀着本已微薄的利润。
更可怕的是,为了快速回笼资金,经销商们往往被迫加大促销力度,陷入“降价—亏损—再降价”的恶性循环。
价格倒挂,即销售价低于进货价,已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这意味着,每卖出一辆车,都可能是在“赔本赚吆喝”,但为了维系售后、金融、保险等后续业务的收入,又不得不维持一定的销售规模。
这简直就是一场“甜蜜的毒药”,让人欲罢不能,却又深陷泥潭。
主机厂与经销商的“信任危机”:谁在转移谁的压力?
库存压力,也让经销商与主机厂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
主机厂为了自家业绩,常常将库存压力层层向下传导,而经销商则苦于消化能力不足,往往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这种矛盾,在市场低迷期尤为突出,甚至逼得一些经销商选择“退网”,或者改换门庭,代理其他品牌。
行业洗牌,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
从整个行业来看,持续的库存压力,正在加速汽车流通领域的“大浪淘淘沙”。
那些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型经销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而那些拥有规模优势、雄厚资金实力和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型经销商集团,则有机会趁势扩张,进一步提升市场集中度。
这就像一场激烈的生存竞赛,适者才能生存。
破局之路:变革,才是出路!
我深以为然,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传统的经销商,唯有主动求变,才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立足之地,赢得发展空间。
二手车业务:蓝海待掘。
拓展二手车业务,这片曾经被忽视的领域,正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通过专业的评估、认证和销售体系,经销商可以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金融保险衍生:深耕细作。
汽车金融和保险业务,本就是经销商盈利的重要补充。
如今,更需要的是深化服务,提供更个性化、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提升客户粘性。
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的探索。
要打破线上线下“两层皮”的困境,就得真正实现融合。
利用数字化工具,优化用户体验,将线上流量有效导向线下,或者将线下服务延伸至线上,构建全流程的客户触点。
“车叔”的肺腑之言:危机中的转型契机
总而言之,当前汽车市场的深刻变革,正在重塑经销商的角色与功能。
我们看到的库存压力,只是行业深度调整中的一个切面,其背后,是整个汽车流通体系的“推倒重来”与“升级蝶变”。
对于经销商而言,挑战固然严峻,但危机之中,也孕育着转型的契机。
那些能够直面现实,勇于拥抱变化,不断打磨自身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的先行者,定能在市场的洗牌中稳住阵脚,迎接属于他们的未来曙光。
这,或许才是我们当下最应该思考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