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进军印度,招聘FSD操作员,自动驾驶战局升级

最近,科技圈和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热闹的,大伙儿都在讨论。

这事儿的主角,是那个总能搞出点新花样的特斯拉,还有它的老板马斯克。

他们干了件让很多人都觉得有点“看不懂”的操作:跑到印度去,正儿八经地在官网上发招聘广告,要找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员。

这消息一出来,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大石头,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特斯拉进军印度,招聘FSD操作员,自动驾驶战局升级-有驾

有人说马斯克这是自信心爆棚,敢去挑战极限;也有人半开玩笑地说,他是不是有点“想不开”,要去闯一闯传说中的“地狱级”路况。

毕竟,如果说咱们中国的交通状况复杂,对自动驾驶来说算是个高难度的挑战,那印度的交通环境,可能就得用“魔鬼训练营”来形容了。

特斯拉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

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先来看看这招聘广告里都写了些什么,细节里往往藏着答案。

特斯拉这次招聘的地点,选在了印度的两个特大城市,德里和孟买。

这两个地方,都是人口密度极高,交通出了名拥堵和混乱的。

招聘的岗位叫“原型车操作员”,听起来挺专业的。

可仔细一看工作内容,就知道这活儿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首先,这工作强度不小,要求员工每天要长时间驾驶特斯拉的工程测试车,在指定的区域里来来回回地跑,一开可能就是五到八个小时。

这就好比是让一个人在最拥挤的菜市场里,推着个高精尖的购物车,不停地转悠,还得把看到听到的都记下来。

而且,工作时间安排也很有意思,有白班、下午班,甚至还有夜班。

选下午班和夜班的,还能多拿百分之十的补助。

这说明什么?

说明特斯拉需要全天候、不间断的数据。

因为马路上白天和晚上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车流、人流、光线,甚至是人们的驾驶习惯都有差别,这些对于一个正在学习的智能系统来说,都是宝贵的“教材”。

更有意思的是,这份工作不只是单纯地开车。

招聘要求里明确写着,操作员在开车的时候,还得熟练操作车上的录音设备和各种软件,把动态的音频和摄像头拍到的画面都完整地收集起来。

开完车还不算完,还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给工程师提建议,甚至要写成报告。

特斯拉进军印度,招聘FSD操作员,自动驾驶战局升级-有驾

这就说明白了,特斯拉要找的根本不是一个普通的司机,而是一个懂技术、会观察、能分析、善总结的“数据采集专家”或者叫“路况研究员”。

他们是FSD这个人工智能学生在印度的“贴身家教”,负责把印度路面上发生的各种千奇百怪的事情,都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变成一行行代码和数据,喂给FSD去学习。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全世界那么多国家,那么多城市,为什么偏偏选中了印度?

这背后,其实是马斯克一个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是“野心勃勃”的计划。

要理解这个计划,咱们就得先了解一下印度的交通到底有多么“与众不同”。

在咱们这儿,开车讲究的是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规则是大家默认遵守的底线。

但在印度的很多城市街道上,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你可以看到小汽车、公交车、摩托车、自行车、行人,还有当地特色、被我们戏称为“三蹦子”的机动三轮车,甚至还有被当地人视为神圣、在马路中间悠闲散步的牛,所有这些都挤在同一条并不宽敞的路上。

车道线很多地方都模糊不清,甚至干脆就没有。

很多路口连红绿灯都没有,过路口靠的是司机之间的默契、胆量和高超的喇叭使用技巧。

这种交通环境,对于一个依靠摄像头和算法来开车的自动驾驶系统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特斯拉的FSD系统,一直坚持用“纯视觉”方案,也就是说,它完全依赖车上的八个摄像头,像人的眼睛一样去观察和判断路况。

在美国加州相对规范的道路上,这套系统或许游刃有余。

但到了印度,它每天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可能是加州的上百倍。

突然从路边冲出来的小孩、逆行的摩托车、见缝插针的三蹦子,还有那头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往哪儿走的牛,每一个场景,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超纲题”。

而这,恰恰就是马斯克想要的。

他比谁都清楚,人工智能这个东西,就像个学生,你给它做的题越难,见过的世面越广,它就会变得越聪明,能力也越强。

如果FSD能被扔到印度这种“炼狱”里去训练,并且最终能学会如何在这样的混乱中安全、高效地行驶,那它就等于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武功大成。

特斯拉进军印度,招聘FSD操作员,自动驾驶战局升级-有驾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非要去最险恶、最复杂的环境里闭关修炼,一旦他成功出关,那回到普通的环境里,简直就是“降维打击”,无人能敌。

所以,特斯拉去印度,主要目的可能并不是为了马上就卖多少车,而是为了给自己的FSD系统进行一次终极的“压力测试”和“极限训练”,让它成为一个真正见过大风大浪、能应对全球各种复杂路况的“老司机”。

看到特斯拉在印度下这么大一盘棋,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咱们中国。

中国的道路情况,虽然没有印度那么“原始”和“野性”,但它的复杂性是另一种维度的。

我们有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密集的城市路网,高架桥、立交桥层层叠叠,如同迷宫一般。

早晚高峰期,车流汇聚成河,一眼望不到头。

更具中国特色的是,我们有数以亿计的电动自行车和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他们灵活机动,走位飘忽,他们的行为模式同样给自动驾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这种“中国式复杂”,我们的科技企业,比如华为、小鹏等等,走了一条和特斯拉不完全一样的路。

特斯拉更像是在打造一个“超级英雄”,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辆车本身的智能上。

而我们中国,则更倾向于打造一个“智慧军团”,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车路协同”技术。

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不让汽车一辆车在“战斗”。

通过先进的5G网络,让汽车、红绿灯、路边的摄像头、甚至是其他车辆都能互相“沟通”,信息共享。

打个比方,特斯拉的车需要用自己的摄像头看到红灯,才知道要停车;而在车路协同的模式下,红绿灯会提前几十秒就把信号直接发给你的车,告诉它“嘿,前面马上要变灯了,准备减速”。

前方几百米有交通事故,路边的智能设备会立刻把这个消息推送给附近所有的车辆,并帮你规划好绕行的路线。

这就像是给那个单打独斗的“超级英雄”配上了一个无所不知的“后援团”和“指挥中心”。

根据一些统计数据,咱们国家已经建成了数千公里的智能化道路,而且带有L2级以上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新车销量占比也在飞速提升。

这说明,我们正在从整个交通系统的大局出发,为未来的全自动驾驶铺设一条更安全、更可靠的高速公路。

所以你看,特斯拉去印度挑战极限,是在锻炼“单兵作战”的极致能力;而我们在中国,则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协同作战的“未来交通体系”。

这两种技术路线,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更像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考。

一个相信个体能力的极限,一个相信系统协作的力量。

这场关于未来出行的竞赛还远未到终点,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自动驾驶这个全球性的难题,我们中国不仅没有落后,反而用自己的智慧和实干,走出了一条非常扎实、非常有远见的道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