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造车,其实挺对,可现实真能把人逼到墙角
“华为打死也不造车!”这话听着硬气,可背后全是纠结。徐直军、任正非坚持只做供应商,把电机、电控、激光雷达、鸿蒙座舱打包成“全家桶”,卖给车企,自己躲在幕后数钱,多潇洒。可余承东不干了:你不亲自下场,谁信你?谁陪你玩?两条路线一碰撞,火花四溅,也烧出了今天的高端局。
先别急着站队,咱们把话掰开揉碎聊。
第一,好东西没人敢用。华为这套方案,算力、算法、电驱、快充,样样拿得出手,可报价也漂亮:一套高阶智驾包,成本直奔十万。国产车企一看账本就哆嗦——我整车才卖二十万,你一套系统要我半条命?更尴尬的是,没人替你背书。你华为再牛,那也是PPT,真上车跑两万公里不出毛病,我才敢拍板。于是,第一个闭环就卡死:没车厂敢大规模用,没数据就降不了本,降不了本就更没人用,死循环。
第二,高端不是堆料,是“调性”。国内能把车卖到四十万还能让人心服口服的,掰手指都数得过来。座椅纳帕真皮、零重力、128色氛围灯,谁都能买得到,可怎么组合出“高级感”是一门玄学。华为不亲自下场,永远不知道方向盘阻尼调几牛米才能让老板们点头,也不知道后排小桌板得比奔驰高两毫米才显得不抠搜。这些细节,靠甲方乙方来回传真是学不会的,得自己摔跟头。
第三,市场窗口不等人。电池价格一年腰斩,激光雷达半年跌一半,今天你不把量跑起来,明天对手就把价格打到地板。余承东最懂消费者,他知道“观望期”最多六个月,错过就是错过。于是问界顶着争议也要上市:先让用户体验,先让数据回流,先让成本摊薄,再反杀供应链。这一招看似冒险,其实是把“时间”抢成朋友。
有人担心:华为下场造车,老伙伴翻脸怎么办?广汽、长安心里打小鼓:你既当裁判又当选手,我还怎么跟你玩?可现实是,国内主机厂能自己做全栈智驾的,少之又少。用高通芯片,得看美国脸色;用英伟达,算力卡脖子;用华为,起码电话能打得通。两害相权,多数车企还是低头:先活下去,再谈尊严。于是出现有趣一幕:嘴里骂骂咧咧,手上合同签得飞快。
再往远看,华为真把车卖成了,供应链反而更稳。手机当年就是这么打的:P系列、Mate系列先冲高端,把索尼摄像头、京东方屏幕、自家麒麟芯片全部带飞,量一上来,成本“咔咔”往下降,中端荣耀再收割市场,最后形成护城河。汽车复制这条路,未必是美梦,至少有迹可循。
说到底,任正非的“不造车”是理想,余承东的“必须造”是现实。理想负责站在道德高地,现实负责把饭端到桌上。两条路线看似打架,其实缺一不可:没有理想,华为会沦为又一个代工厂;没有现实,理想只能挂在墙上当壁画。今天问界月销过万,不是谁说服了谁,而是市场替他们做了选择——用户用钱投票,比任何内部汇报都管用。
故事还没完。华为能不能在高端站住脚,成本能不能再砍三成,车企会不会集体反水,都是未知数。唯一确定的是:技术再好,也得装进四个轮子让人开上三万公里,才算数。否则,再漂亮的PPT,也只是PPT。
车圈老炮儿常说:不自己开一圈,永远不知道方向盘哪里硌手。华为已经坐进驾驶位,系好安全带,接下来就看这条路能不能跑出惊喜。
世上本没有路,开的车多了,也便成了路。
资料来源:人民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