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车展的“最后一公里”

齐鲁车展的“最后一公里”-有驾

当8月29日启动的成都车展被业界定义为“最萧条的一届”时,9月4日开幕的齐鲁车展也就带上了“承压”的使命。

虽然二者在规模、评级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前者辐射西南,后者瞭望华北。但是将成都车展缩小,或者将齐鲁车展放大,二者的共通性其实很明显,无非都是一场区域车展。而区域车展显然又区别于国际车展,除了要完成这一场展会应有的“展”与“销”,更重要的是借助定位以实现价值。

西南不利在前,华北势必就要琢磨得更多一些。毕竟都是在汽车行业高库存、低利润下的大背景下举办,浅层的指标是让车商用销售盈利抵消参展费用,深层的指标,则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为经销商创造价值,为城市创造价值。

所以一场看上去只是完成短期交易的区域车展,所承担的压力永远在单纯买卖的背后。无论是成都车展还是齐鲁车展,都需要主办方与参展方的协同一致性,需要搭建方与场馆方的协同一致性,需要政府与各级公共服务部门的协同一致性。

结合指标完成率再结合筹备过程,就可以更清晰地定义一场区域车展的成功与否,远不是从豪华阵容缺席、新车发布会数量锐减、媒体活动邀约缩水这些角度来评断。

由此去看齐鲁车展,这个自1999年举办至今的汽车展会,始终扮演着中国汽车市场毛细血管级的重要角色,用累计举办52届的过往,成为了推动汽车真正开进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助推器。

就在这最后一公里,齐鲁车展实现了政策的落地。近日,济南市和历下区共同推出为期一个月,合计补贴金额超千万的汽车消费补贴活动。就以这一届齐鲁车展为契机,由“国补+济南市补贴+厂家补贴+经销商优惠”叠加的利好购车政策,让山东汽车消费者得以享受从“惠民车展”延展到“惠民购车月”的福利。

就在这最后一公里,齐鲁车展打开了山东车市的“金九”。将涵盖豪华、合资、自主、造车新势力品牌的几十余款新车摆上展台,既为主机厂和经销商提供了测试市场反应、了解区域偏好的“试金”机会,也为后续的营销和产品策略提供直接依据。

就在这最后一公里,齐鲁车展将展会的势能转化为经济的动能。带动场馆周边的餐饮、酒店、交通、旅游等行业发展的同时,以显著的“会展经济”效应,又彰显着济南这座古城如今新焕发出的经济活力、消费能力和开放程度。

就在这最后一公里,齐鲁车展完成了对国际车展的消化吸收。让越来越多的车企战略沉淀为现场的集客促销,让代表时代前沿技术被主流热销车型所表达,让探索未来的现场氛围转变为大卖场的喧嚣——这些看上去“下里巴人”的风格虽然与国际车展上的“阳春白雪”大相径庭,但是又切切实实地滋养了这一片汽车市场。

当最后一公里拥有更大的容纳量,齐鲁车展也就有了更多突破传统工业展会边界的机会。被这一届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万人大团购”购车活动、智能荐车AI车展交互数字人、沉浸式MR游乐园等“人、车、生活”共融的可体验、可参与、可感知的新场景。

2009年1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销售服务体系奋斗颁奖会上,发表了《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讲话,由此开启了华为的一次重要改革。之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而言,炮火最为集中的地方,往往就是在以齐鲁车展、成都车展为代表的区域车展上。恰恰是通过同台竞技、价格比拼、销售博弈得来的密集反馈,才增强了整个行业体系的张力和抗性。

齐鲁车展走过的“最后一公里”,决定的将是中国车市未来的每一个“下一公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