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几个,我说个事儿你们别笑话。
前几天,就是那个晚高峰堵成停车场的傍晚,我被结结实实地卡在了东三环上。
前面那辆网约车的后保险杠,我都快能看出包浆来了。
就在我琢磨着要不要开始数旁边写字楼到底有多少块玻璃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就蹦出了一个特不靠谱但又无比诱人的想法:要是车能自个儿开,替我遭这份罪,我愿意立马给它磕一个。
这念头像发了芽的种子,在我脑袋里疯狂生长。
没想到,两天后刷手机,一条推送就这么精准地砸了过来:《越开越聪明!
星途ET5搭载猎鹰700,AI司机正式上岗》。
嚯,好大的口气!
我当时就撇了撇嘴,心说这年头,是个车就敢自称“智能”,装几个摄像头就敢叫“未来”。
可点进去瞅了两眼,发现这次好像真有点不一样,因为它身体里揣着的那颗心脏,叫“征程®6P”,纯纯的中国芯。
聊这颗“征程®6P”之前,咱们得先掰扯掰扯现在智能驾驶这江湖里的两大门派。
一派是传统豪强,什么德系日系的,讲究一个“稳扎稳打”,摄像头是侦察兵,雷达是哨兵,各看各的,信息一层层往上报,大脑再慢悠悠地开个会研究一下下一步是往左还是往右。
这套流程突出一个“严谨”,缺点也明显——等它研究明白了,黄花菜都凉了。
另一派,就是特斯拉带头搞的那套“唯快不破”,他们管那叫“端到端”。
啥叫“端到端”?
说白了,就是把中间所有传话的、开会的全开了。
眼睛(传感器)看到啥,大脑直接就下指令动手(控制),几乎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这玩意儿快是真快,就像个武林高手,凭直觉出招,根本不给你反应时间。
但也正因为这样,总让人心里毛毛的——它到底是怎么想的?
整个一“黑箱操作”,万一哪天它的“直觉”失灵了呢?
出了事儿你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找不着。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这“端到端”就是个画出来的大饼,能看不能吃。
谁能想到啊,奇瑞,这个在我们印象里天天跟发动机和变速箱死磕的“理工直男”,居然联合地平线,一声不吭地把这饼给烙熟了。
他们塞进星途ET5肚子里的这套“猎鹰700”,玩的还是一段式端到端,比“前辈们”更激进。
那颗全球首发的征程®6P芯片,算力有560 TOPS,这数字咱听着可能没概念,但它真正的牛掰之处,不是算得多快,而是它让车“想得更像人”。
过去那些芯片,你喂给它一堆数据,它就像个老会计,拿着算盘一笔一笔算。
但这颗“中国芯”不一样,它像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扫一眼战场(路况),直接就看到了最终的战术(驾驶操作)。
这种感觉,就跟你打球看到空位传球一样,是个下意识的动作,你要是先在脑子里算一遍“距离、角度、力度”,那黄花菜又得凉了。
有媒体在芜湖那嘎达试过,路况那叫一个群魔乱舞,“鬼探头”、电瓶车乱窜都是家常便饭。
那台星途ET5的表现,快得不像机器,处理得又丝滑得不像机器。
那种减速的柔和劲儿,变道的果断劲儿,没个十年驾龄的老司机,真开不出来。
这背后,就是端到端把那些条条框框的规则都扔了,直接学习海量老司机的开车习惯,最后自己“悟了”。
但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也是最要命的问题:一个没有人类给它设定“刹车必须踩多重”这种规矩,全靠自己“悟道”的AI司机,咱真能把命交到它手上?
它的“驾驶哲学”里,是优先保护车里的人,还是遵守某种更高的“道德法则”?
关于这个,奇瑞倒是没直接说,但他们提了个词儿:“强化学习”。
说白了,就是把这AI扔到一个虚拟世界里,让它天天“模拟考”,撞墙了就重来,开得好就给奖励,直到把它练成一个“路霸”级别的老司机。
这让它就算跑到没导航、没车道线的土路上,也能自己琢磨出一条道来。
我的天,这车成精了呀?
你今天买回家它是个萌新,你开它一年,它自己就能偷偷进化成你们小区的藤原拓海。
当然了,吹了半天,也得泼点冷水。
这“端到端”的软肋跟它的优点一样突出。
它就是个数据喂出来的“大胃王”,对数据的质和量要求极高。
这就意味着,想让它更聪明,就得有更多的人用它,把自己的驾驶数据“投喂”给它,这背后的隐私问题,细思极恐。
而且,那个“黑箱”的问题始终还在,当它做出一个你完全无法理解的骚操作时,那种失控感,恐怕比自己开车要紧张刺激一百倍。
所以,星途ET5这台车,与其说是技术突破,不如说是它直接把一个烫手的山芋扔到了我们消费者面前:你是选那个逻辑清晰、按部就班但偶尔死机的“机器警察”,还是选这个反应神速、心有灵犀但你永远猜不透它下一秒想干啥的“AI赌神”?
这牌桌上,小鹏、蔚来、华为也都在摩拳擦掌,都想在“端到端”这个新赛道上分一杯羹。
星途ET5这次算是抢了个身位,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最终谁能笑傲江湖,还真不一定是谁的算力高、雷达多。
关键,还是看谁能先让我们从骨子里,敢把方向盘彻底交给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AI司机”。
这个答案,估计就藏在未来每一次丝滑的并线和每一次惊险的避让里了。
至于你敢不敢第一个吃螃蟹,那就得问问你自己的心脏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