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为了让你下单,连订单数字都开始“注水”了?

可能现在卖车压力真的太大,各家品牌的营销团队还在不断突破想象,一次次刷新大家对“车圈营销”的认知边界。

之前,风阻系数、碰撞成绩、续航里程、智能驾驶……这些参数一个个被轮番炒作之后,现在,连原本最能反映一台车真实市场热度的“订单量”,也渐渐变了味。

最近,有位业内挺有资历的汽车媒体人发了条微博,提到某款新车所谓“小订破万”的成绩,其实早在发布前好几个月就内部定好了——说白了,就是做给领导看的喜庆海报。

车企为了让你下单,连订单数字都开始“注水”了?-有驾
车企为了让你买车,连订单数都开始瞎编了

这里解释下,“小订”一般是新车发布后用户先付的意向金,通常两三千到五千不等,能退,意思就是“这车我有点兴趣,但还不一定真买”。

这条微博一发,讨论就多了。

你想想,要是真像他说的那样,所谓订单火爆根本不是真实销量,而是提前安排好的“表演”,那最近这么多发战报、庆功的海报,里面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刚刚好”凑出来的?

说实话,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你根本没法验证这些数字是真是假。订单量这东西,完全就是车企自己说了算。

而为了面子好看,确实有些品牌会在里面动点手脚。

其实销量营销也不是什么新玩法,燃油车时代就已经很常见了。只不过那会儿方式比较“朴实”:主要靠给经销商压任务,完成销量目标就给返点,完不成就没有。

所以你会发现,每到年底,很多合资品牌会大幅降价——哪怕稍微亏点,也得把车卖出去,拿到厂家的返利才更划算。

那种操作更像是一种强力促销,车是真卖出去了,用户也真享受到了优惠。虽然也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有些经销商资金压力太大甚至跑路,但至少不算“造假”。

但后来,有些车企就开始在“真实性”上动手脚了。

比如去年新能源国补结束之前,有些企业为了多拿补贴,就赶在截止前把车批量生产、上牌——先用员工或关联公司的名义买下来,挂在名下,等真用户来了再过户。

这样一来,销量数据瞬间好看了很多。如果你回头看2022年底一些品牌的销量,可能会发现高得有点不太正常。

这种操作慢慢演变成了现在所谓的“零公里二手车”:很多车其实并没真正交付给用户,而是挂在经销商、员工或者合作方名下,充个销量数字,然后再以“准新车”流入二手市场。

表面上看,消费者似乎能买到更便宜的新车,但这种掺水的销量,其实传递的是错误的市场信号,某种程度上也算一种虚假宣传。

而且它本质上还是一种恶性内卷——拼命压价的结果,就是产品质量下降、供应链越来越难做。

后来,连主管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几个月前还专门开会说要整顿“零公里二手车”乱象。

然后呢?有些车企又开始找新的门路。

既然压货给经销商、做假过户都有风险,那有没有更轻量、更方便、还不容易被戳破的方式?

有啊——那就是在“小订”和“大定”订单上做文章。

这些订单金额不高、能退、还不需要真的交车,操作空间一下就大了。

比如,有公关行业的朋友跟我说,他们服务车企发布会项目,有时会被要求“下一定数量的订单”,否则结不到款。

还有供应商透露,主机厂会给他们派发“意向金指标”,他一个人就下过23个单。甚至有些公司还要求内部员工“自愿支持”一单。

这些订单和真实用户的混在一起,很容易堆出一个惊人数字,让人感觉“这车爆了”。

车企为了让你下单,连订单数字都开始“注水”了?-有驾
车企为了让你买车,连订单数都开始瞎编了

但它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

一来,订单量开始“通货膨胀”——你刷我也刷,数字越飙越高,越来越离谱,甚至出现文章开头那种“提前内定”的数据。

二来,最受伤的其实是那些真正卖得好的车。明明实打实有人买,却被注水数据掩盖了光芒,甚至被误认为“卖得不如别人”。

那我们怎么判断订单量有没有水分呢?有两个小方法:

一是看车企公不公布退单率或转化率——敢公开,多少说明对真实订单有信心;

二是看它发布时的订单量和后续交付量是否匹配。如果供应链没问题、工厂生产也正常,但月交付只有一两千,却自称手握几万订单,那可能就有点问题了。

说到底,订单营销就像之前的各种参数炒作一样,越来越变成一种“市场预期管理”的工具——它不一定是真实反映,而是想影响你的判断。

车企为了让你下单,连订单数字都开始“注水”了?-有驾
汽车销售人员为三口之家介绍高清图片下载-正版图片507635944-摄图网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晒订单的车企都在造假。里头肯定也有真火爆的车型,产品力强、定价合适,用户真心愿意买单。

但我也想多说一句:营销只是点缀,产品才是根本。

好车,就算不发战报、不开预售、甚至不办发布会,也照样有人追着买。

不好卖的车,哪怕短期数字做得再漂亮,时间久了,还是会露馅。

毕竟,如果连订单数字都要遮遮掩掩、拼命化妆,那这车,真的能让人放心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