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家老牌车企在今年9月交出行业第一的成绩单:整车销量44万辆,年增幅超过40%,环比也翻了二成多。 这不是运气。
这是改革后的爆发。 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上汽像打通了“经络”。原本割裂的乘用车与商用车体系,被重新组合为独立运作的“大乘用车板块”和“上汽商用车”。目的是清晰角色、集中资源,把产品定义、研发、生产和销售连成一条线。
说白了,就是把内部墙砌掉,让决策和执行跑得更快。 数据很会说话。
今年1到9月,上汽累计批售约319.3万辆,同比增长逾20%;终端零售也突破337万台,月度销量已经连续多月上行,显示出持续的市场热度。 财报层面也有亮点:营收接近3000亿元,归母净利约60亿元,剔除一次性项目后的利润同比暴涨数倍。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也明显回暖,给研发和市场扩张提供了弹药。 这种“量的稳定 + 质的提升”,正是改革逐步见效的最好证明。
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增长引擎。 自主品牌、新能源和海外市场成了三股并驾齐驱的力量。
自主品牌贡献超过200万辆,已占到集团销量的六成多。 新能源汽车卖出百余万辆,涨幅接近五成。
海外市场也没掉队,MG在欧洲交付已破22万台。 换一句话说,上汽不再依赖单一赛道,而是在多线作战中找到平衡。
产品端,更像是一场密集的“上新攻势”。短短几个月,多款技术含量高的车型接连登场。 MG新车主打半固态电池,预售就收到了数万订单;智己LS6凭借自研增程系统,上市后短时间内订单迅速攀升;与华为合作的尚界H5,把智能驾驶和鸿蒙座舱做到亲民定价,预售订单在短期内突破十多万。
这些成绩并非偶然,而是技术落地后的市场回报。 技术不是口号。
上汽把“智慧脑、健壮身、强劲心”当作技术框架。 智能网联方面,从辅助到L4自动驾驶的路径被同时推进,端到端的智驾大模型已经量产。
车机与手机深度联动也做得相当顺手,交互体验被明显提升。 底盘和安全方面,数字底盘的迭代让底盘控制更集中,安全策略从被动加主动,车身和电池都通过了更严苛的测试。
动力端同样亮眼:混动系统热效率突破上限,某车型综合续航破两千公里但百公里油耗极低;增程与800V快充组合,直面用户最头疼的续航与充电焦虑。 燃料电池、HEV系统在海外市场也开始小批量兑现订单,显示全链路能力在增强。
这套打法有两条隐含逻辑。 一是体系化比单点爆款更难被复制。
技术、供应链、研发落地、市场运营,任何一环变弱都会拖累整体表现。 二是长期投入换来的是持续竞争力。
短期降价可以抢市场,系统性能力升级才能守住利润和品牌价值。 现实是好戏也有风险。
技术越多,售后和服务的复杂度越高。 消费者是否愿意为高科技买单?充电网、零部件供应、软件升级的持续性,都值得观察。
行业竞争也在加码。 其他车企和科技公司都盯着这块蛋糕,下一轮谁能持续领先,不仅靠产品,更靠制度和执行力。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波竞争带来了更多选择和更高的技术含量。 对行业观察者而言,上汽的变化提供了一个样本:传统车企通过组织重塑与技术迭代,依然有机会在新赛道占据一席。
你会因为这些新技术换车吗?你更在意续航和充电,还是智能驾驶和车机体验?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