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亿>150亿!中国电车产业链首现海外投资倒挂

> 中国电车产业链正迎来历史性转折点!2024年海外投资首超国内,160亿美元“下南洋”背后,一场全球汽车业权力更迭正在上演。

烈日下的巴西巴伊亚州,202571日,一辆崭新的比亚迪海鸥缓缓驶下生产线。这辆小车承载着中国电动车产业的新梦想——它诞生于比亚迪投资71亿人民币建造的拉美制造中心,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化战略迈入全新阶段。

三年前,比亚迪在巴西市场仅有260辆的零星订单;三年后,这个数字已暴增328%,达到7.6万辆。20255月,比亚迪在巴西汽车品牌销量榜跃居第四,纯电车型更以92.16%的市场份额统治赛道。

160亿>150亿!中国电车产业链首现海外投资倒挂-有驾

——历史拐点

荣鼎咨询最新报告揭示了一个分水岭时刻: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海外投资额达160亿美元,首次超过国内15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这一数字逆转了此前80%投资集中在国内的格局。

“海外投资现在超过国内投资这一事实,反映出中国市场已经饱和,以及海外扩张获得更高回报的战略吸引力。”报告作者、荣鼎集团高级研究分析师Armand Meyer这样解读。

国内市场的残酷竞争成为出海的直接推手。产能过剩与价格战挤压了整个产业链的利润空间,企业被迫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与此同时,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政策迫使企业调整战略。海外建厂既能规避关税壁垒,又能满足国际客户对本地化生产的迫切需求。

——电池先行

这场出海大潮中,动力电池企业成为绝对主力。约74%的海外投资来自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远景能源、国轩高科等头部企业集体出击。

全球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在20256月明确表态:将海外扩张列为“第一优先级”。这家巨头清醒认识到,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已威胁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电池企业出海往往追随大客户脚步。为应对高昂运输成本并响应特斯拉、宝马等国际车企的本地化生产要求,中国供应商纷纷在客户工厂附近安营扎寨。

远景能源已在法国启动生产,而国轩高科等企业也在加速全球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海,形成完整价值链生态。

——车企远征

20257月,比亚迪在巴西的制造中心迎来首辆本土产Dolphin Mini下线。这款“世界年度都市车”在巴西本土化生产,彰显中国车企的全球雄心。该工厂还将生产Song Pro混合动力车和King系列车型。

比亚迪的全球化版图持续扩张:已在六大洲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量激增132%47万辆。从泰国到土耳其,从印尼到欧洲,比亚迪正构建全球制造网络。

160亿>150亿!中国电车产业链首现海外投资倒挂-有驾

其他中国车企紧随其后。奇瑞汽车承诺投资10亿美元在土耳其建立电动汽车工厂;长安汽车在泰国建立首个海外右舵车生产基地,投资17亿元人民币,年产能10万辆;零跑汽车计划2026年在欧洲建立制造基地,目标海外销量翻番。

——风险暗礁

海外扩张并非坦途。荣鼎报告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中国电车企业海外项目完成率仅为25%,远低于国内45%的完成率。

比亚迪的墨西哥工厂计划上月被无限期搁置,主要源于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电池企业Svolt则放弃了几乎所有海外建厂计划,凸显出地缘政治风险对企业决策的深刻影响。

时间成本同样惊人。报告显示,中国电池工厂在国内3-12个月即可开工建设,而在海外这一周期延长至10-24个月。漫长的审批流程和复杂的监管环境,让出海之路充满变数。

——国家棋局

这场产业转移背后是国家战略的支撑。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358.5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22%

泰国成为最大受益者之一。在30@30”政策引导下(目标2030年电动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30%),中国电动车企业已在泰国投资超14.4亿美元。

长安汽车在泰国罗勇府的工厂于20255月正式启用,成为其面向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的出口枢纽。而比亚迪计划在印尼投资10亿美元建厂,2025年底实现年产15万辆目标。

160亿>150亿!中国电车产业链首现海外投资倒挂-有驾

中国监管层开始关注产业链外移带来的隐忧。产业“空心化”风险、技术外流和就业压力,可能促使政府加强对海外投资的管控。如何平衡全球布局与本土根基,考验着企业和决策者的智慧。

巴西工厂的屋顶上,太阳能板在热带阳光下熠熠生辉;车间内,雨水循环系统静静运转。这座投资71亿元的现代化工厂,预计将为当地创造超2万个就业岗位。

当比亚迪的巴西产电动车驶向阿根廷、哥伦比亚等邻国市场时,中国监管层却在审视产业外移带来的隐忧:荣鼎报告显示,海外项目完成率仅25%,远低于国内的45%。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