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被追尾无责,67万买的奔驰EQS只赔24万?张女士和保险公司的52万拉锯战,最后一个细节让所有车主背后发凉

高速被追尾无责,67万买的奔驰EQS只赔24万?张女士和保险公司的52万拉锯战,最后一个细节让所有车主背后发凉

张女士大概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遇上这种事。

高速上被追尾,车撞得面目全非,交警判定她无责。按理说该松口气了,毕竟全责方会赔。结果全责方保险公司的定损员看完车,报了个价——24万。她当场就懵了。这车当初可是花67万多买的,每年交保费都是按52万保额算的,怎么到理赔的时候就变成24万了?

保险公司的理由也简单:你这车是试驾车,过户后就是二手车,市场价就这么多。

头一次,她明白了什么叫“高保低赔”。

这辆EQS450+确实不是普通车。弓形车身、超低风阻系数、横跨整个前排的Hyperscreen大屏,奔驰当年拿它做电动化转型的门面。可再好的配置,碰上“试驾车”这三个字,就是另一回事了。

4S店的试驾车什么情况,开过车的人心里都有数。今天来个新手磨合,明天来个老司机地板油,后天又是个急性子频繁刹车。表面看着光鲜,实际损耗程度只有天知道。二手车市场对这类车的报价,向来要打个折扣。

高速被追尾无责,67万买的奔驰EQS只赔24万?张女士和保险公司的52万拉锯战,最后一个细节让所有车主背后发凉-有驾

全责方中国人保就咬住这点不放。张女士找自己的承保方太平洋保险,得到的答复也模棱两可。两家公司在理赔原则上各说各话,她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翻出保险合同,她发现了《保险法》第五十五条这个规定。财产保险讲“损失补偿原则”,意思是赔的是实际损失,不能让人因为出险还赚钱。合同里没明确写车辆价值,那就按出险时的实际价值算。

听起来没毛病,可她交保费的时候,保险公司可没跟她提这茬儿。

这种事其实不算新鲜。2014年有个开阿斯顿马丁的车主,400多万的车一年出两次险,保险公司直接翻脸。2013年还有位兰博基尼车主,跟保险公司打官司打到最后才拿到钱。豪车出险,维修费动辄几十万,保险公司每次都要算算账。

张女士的案子后来闹到了媒体那里。华商报大风新闻报道出来,网上一片哗然。或许是舆论压力起了作用,中国人保改了口风——同意按52万保额理赔。具体方案是车辆残值拍卖,拍卖款加上保险公司补的差额,凑够52万。

表面上看,张女士算是赢了。可转念一想,要是没媒体介入,这事会怎么收场?

新能源车现在越来越多,尤其这种高端电动车,电池、电机占了成本大头,技术更新又快,贬值速度跟传统油车不是一个路数。保险公司的那套评估体系,面对这些新东西,多少有点跟不上趟。

高速被追尾无责,67万买的奔驰EQS只赔24万?张女士和保险公司的52万拉锯战,最后一个细节让所有车主背后发凉-有驾

有几句话得说在前头。

买试驾车或者二手豪车,价格便宜是真的,风险也是真的。投保的时候别怕麻烦,保额怎么定的,出了全损按什么标准赔,一条条问清楚。有些保险公司业务员为了签单,什么都说得好听,等真出事了,合同怎么写才是硬道理。

还有就是手里得留证据。购车合同、发票、保单、事故认定书、跟保险公司的微信聊天记录,该截图的截图,该拍照的拍照。平时觉得没用,关键时刻能救命。

至于那些打着“专修厂特约条款”或者“新增设备损失险”旗号的附加险,买不买看自己。多花钱多份保障,但保障到什么程度,还得看合同细则。

最后说点实在的。车这东西,买的时候是资产,出了事故可能就成了麻烦。试驾车、展车、库存车,每种都有自己的坑。有的坑能接受,有的坑踩进去就爬不出来。

这事儿没人能替你做决定,得自己掂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