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事儿,估计很多人听了都得愣一下。
就是那个路虎,曾经咱们印象里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它旗下的一款车,叫揽胜极光L,官方指导价一下子降到了二十三万九千八。
您没听错,就是二十多万。
这车要是往前倒几年,那可是卖四十多万的角儿,现在这价格,基本上是拦腰砍断,再算上各地的一些优惠补贴,搞不好二十万出头就能开回家。
这个价钱,让人一下子就想起了快十年前那台跟它长得一模一样的国产车,陆风X7。
这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想问,这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个曾经要加价提车的明星车型,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这背后可不单单是一个车型降价那么简单,它反映的是整个汽车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咱们先把时间调回到那个很多人还记忆犹新的2015年左右。
那时候的路虎极光,那绝对是汽车界的“网红鼻祖”。
它刚以进口车的身份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官方报价是六十二万八起步,但这个价格你在店里是根本买不到车的。
想提车?
先加价二十万再说,就这样,你还得心甘情愿地排队等上个大半年。
那会儿的极光为什么这么火?
首先就是它的设计,在当时实在是太超前了。
那个悬浮式的车顶,还有蚌壳一样的引擎盖,整个造型就跟从未来穿越过来的一样,开在路上回头率百分之百。
再加上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女主角开的就是这台车,一下子就给它贴上了时尚、小资、有格调的标签。
对于当时很多追求生活品质的城市年轻人来说,拥有一台路虎极光,不仅仅是买了一辆交通工具,更是买了一张进入某个圈层的社交名片,代表着一种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然而,俗话说得好,花无百日红。
就在路虎极光最风光的时候,一个巨大的打击来了。
2015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点名曝光了路虎揽胜极光存在严重的变速箱故障问题。
很多车主反映,自己花几十万买来的豪车,在路上开着开着会突然失去动力,或者挂倒挡车子不动,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这一下,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豪华品牌最看重的是什么?
是口碑和信誉。
这一下,路虎的信誉地基被狠狠地动摇了。
“修不好的路虎”这个说法,就像病毒一样迅速传开,深深地刻在了消费者的脑子里。
从那以后,无论路虎怎么解释,这个负面标签都很难再撕下来了。
如果说质量问题是内伤,那么紧随而来的“山寨”风波就是一记响亮的外伤。
就在同一年,国内一家车企推出了一款名为陆风X7的SUV。
这款车一亮相,所有人都惊呆了,因为它从里到外,几乎就是对路虎极光的一比一复制。
最关键的是,它的起步价只要十二万多。
这下可热闹了,在很多三四线城市,陆风X7卖得特别火。
很多人觉得,我花十分之一的钱,就能享受到和几十万豪车几乎一样的外观,这个买卖太划算了。
虽然路虎后来把对方告上了法庭,官司也打赢了,但这对于挽回品牌形象来说,已经于事无补。
因为在老百姓心里,那个曾经遥不可及的豪华设计,已经被一个十几万的“平替品”拉下了神坛,那种独一无二的尊贵感消失了。
为了挽回颓势,也为了降低成本,路虎走了一步当时看起来很正常的棋——国产化。
它与奇瑞汽车合资,在江苏常熟建立了工厂,把极光和发现运动版等车型拿来国产。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价格降下来,销量自然就上去了。
为此,他们甚至规划了年产二十万辆的宏大蓝图。
可结果却事与愿违。
国产之后的路虎,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之前暴露出的质量品控问题,反而因为一些细节上的缩水,让“质量差”的印象进一步加深。
消费者发现,国产后的路虎,似乎除了那个车标,驾驶感受和整车质感都对不起它的价格。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口碑不好,车就卖不动;卖不动,工厂的产能就大量闲置。
据说那个设计产能二十万辆的工厂,实际开工率连四分之一都不到,基本上是生产一台就亏一台。
根据一些公开的数据,到了2024年,整个捷豹路虎在中国,真正能赚钱的还是那些价格昂贵的进口车型,比如揽胜。
而国产的极光和发现运动版这两兄弟,加起来的销量还不到三万五千台,比前些年下降了三分之一,直接造成了一个多亿的亏损。
车企亏钱,下面的经销商日子就更难过了,很多店面都撑不下去,只能关门转行。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于时代的彻底变革。
当路虎还在为自己的质量问题和品牌定位而苦恼时,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换了人间。
你看看现在二十万左右的价位能买到什么样的车?
比亚迪的宋PLUS,凭借插电混动技术,既能用电又能用油,使用成本极低;吉利的星越L,用着沃尔沃的技术平台,内饰的豪华感和科技配置直接拉满;还有各种新势力品牌,车里的大屏幕、智能语音交互、辅助驾驶系统,这些体验是十年前的极光完全无法想象的。
现在的年轻人买车,他们关注的早已不是那个车标背后虚无缥缈的故事,而是实实在在的用车体验。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聪明的、好用的、能与自己生活无缝连接的智能终端。
而极光这款车,除了外观,它的内在,无论是车机系统还是智能化水平,都已经和时代严重脱节。
它就像一部十年前的经典款手机,虽然外形还挺好看,但系统卡顿,功能落后,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了。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二十三万九千八的价格。
这已经不是什么促销手段了,这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清仓甩卖”,是传统豪华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的巨大冲击下,对自己过去价值体系的一种否定。
它用这种近乎“自毁身价”的方式告诉市场:我原来的那套玩法,已经行不通了。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有消息说,捷豹路虎打算停掉几款卖得不好的国产燃油车,反过来要用合资伙伴奇瑞的技术平台,来开发自己的新能源汽车。
这个角色的转变,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一个曾经的技术输出者,如今却要依靠中国伙伴的技术来“续命”。
这清晰地表明,当一个品牌不再能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和实际价值时,无论它过去多么辉煌,最终都只能被市场重新定价。
这十年,路虎在中国走过的这条弯路,代价是沉重的。
而这个代价,最终由谁来承担?
是那些早期高价购入的车主,还是那些亏本的经销商,又或者是那些制定战略的管理层?
这个问题,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有明确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