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这波操作,说实话,确实让我有点意外。上个月和一个老销售聊,他说现在订单比去年翻了一倍还不止,我当场差点没喷嘴里的咖啡。咋感觉这数据有点儿天方夜谭?不过细想倒也合理,毕竟享界S9T这车从去年亮相起,销量一路扶摇直上,尤其是北京这种首发地优势,地铁站广告投到爆,反正叫得上名字的网红也都拍了视频,消费者认知度蹭蹭往上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同期北汽新能源的产量大概在1.2万台,最近这个享界S9T月产能官方说是接近9400台,内部还有谈过的潜力空间,估计能冲破1万台一个月。环比翻倍?不算夸张。跟同价位的比亚迪汉EV、蔚来ES6比,这产量增长速度不算快,但至少一种从制造转到生产+销售系统作战的态度,体现出来了。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以为享界S9T就靠价格优势打天下,但其实错了。它的定位稍微高端,有点儿往BBA下面靠,是主打智能化和网联体验的一车。细节上能看出来,比如坐进车里,中控的响应速度比问界快一秒还多,这得益于骁龙8155芯片的优化。说白了,研发上的投入没少,尤其是供应链配套,北汽这次拉来不少芯片厂商和模组供应商,确保交期稳当。
不过这里面有个坑,最近供应链紧张,原材料涨价,很多品牌都在涨价,享界S9T的成本提升大概有5%-7%(这数字我从几个供应商那儿估算的,样本少,不准贵出天际),北汽这边暂时没涨价,倒是给客户提供免费的延保服务,想用服务弥补价格上涨的心理门槛。这个策略,听朋友在4S店那边说,效果还行,拉住了不少摇摆的客户。
聊到这,我得收回一开始那种北汽终于觉醒了的说法,毕竟这背后还有不少不可控风险。比如渠道和用户心态的结合不算特别流畅。很多买车的年轻人,对传统厂商还有点偏见,再加上互联网品牌层出不穷,吸引力不够,销售的压力其实比外表看起来要大很多。一个老修理工跟我吐槽说:北汽这车发动机烧机油问题早就被诟病,可新车型做的多智能,也别忘了机械层面还得过硬,这才是活命的根本。所以智能化飙升不代表机械基本功就能即刻提升。
反过来,竞争对手也没闲着。比如同级别的蔚来ES6和理想ONE的用户粘性很强,二级市场的残值率保持在60%-70%。我粗略算了下享界S9T目前保值率估计在50%左右——说不准,数据样本少,别太当真——但这说明用户还是对品牌有疑虑。北汽这次挺重视二手车回购和养护服务,销售告诉我:这帮‘老车主’不只是客户,更像种子用户,口碑传播的价值在智能化时代非常重要。
对了,说到品牌生态建设,这让我想起几天前去车展,跟一个北汽研发工程师偶遇。他跟我说,上游供应链和研发团队现在组建了专门针对智能网联的快速反应小组,也就是说,面对芯片或零部件突发缺货,能第一时间调整方案。用我听他说的话翻译,就是类似特种部队,打补丁打得快,能避开大多数坑。这让我想到传统汽车行业像盖房子,基础牢固很重要,但智能化部分更像装智能家居系统,安装过程中容不得半点差错。
不过讲真,智能化再牛,车主用了两年发现后排屏幕掉链子,或者自动驾驶功能经常报错,这口碑就全毁了。买车是买的安心,不是买的花架子。这段我先按下不表,因为后续我还想观察半年,看看北汽在维修和二手市场的表现。
说回销量,享界S9T今年目标6万台,听销售一哥说岁末年底冲量是硬指标,估计12月能冲1.2万左右单月,支撑年终数据。明年目标至少翻倍,10万台沉淀保有量,理想状态下,北汽氛围会从做品牌进入做生态阶段。毕竟现在大家都有车联网,数据和服务才是长期利润的源泉。
你问我为啥这么看好他们?没啥,就是从底层供应链的革新和研发流程的优化看出来的,毕竟按老路走是不可能有质的变化的。就像我之前写过的,车企做产品像做饭,传统厨艺固然重要,但厨电和新鲜食材,才是决定饭菜水准的关键。北汽这次换帅,就跟换厨电一样,升级的速度明显提速了。
不过我还是有疑虑。这个换刀到底能不能砍掉所有顽疾?毕竟刀锋利了,也得砍对地方。还有人会好奇,另一个小细节——享界S9T的销售政策里,为了抢占市场,许多地区对售价进行了折扣调整,这其实会拉低短期毛利率,但提升销量。长远看,这是一把双刃剑。你觉得这样的打法,是不是一种先抢地盘,再慢慢教消费者买单的套路?
有件事挺有意思。朋友开享界S9T刚满半年,回来跟我抱怨:这自动驾驶没传说中那么神,看着屏幕真分心。其实我觉得,他这是人性使然,人的心理总是先怀疑,后接受,智能化的普及还得靠时间和不断打磨。你怎么看,车企在智能驾驶上的宣传和用户的理性期待之间,是不是有点脱节?
最后说个简单计算,假设享界S9T保养费用相较于传统燃油车低30%,全年油费和维修省下来的,大概折合3万元左右(这估算基于我的几个老客户反馈),这笔钱挺实在,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说,诱惑力不小。要是车续航能稳定,充电设施跟上,肯定能吸引更多人。
那大家有没有想过,未来这些智能电动车在二手市场上的表现,会不会彻底变了?现在看来,保值率和维修网络是两个关键节点,哪个先跟上,哪个先赢。这段留给大家琢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