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华为奇瑞智能车事故被起诉,责任到底谁来担?

智能汽车的“灵魂之问”:当华为遇上奇瑞,责任谁来担?

“车轮滚滚,载道而行”,古人尚知车辆承载着使命与责任。

如今,当科技巨头华为与传统车企奇瑞联手,打造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智能座驾,一场围绕“产品责任”的拉锯战,已然悄然拉开序幕。

2025年10月8日,一纸诉状将这两个名字并列于浙江仙居县法院的被告席上,案号(2025)浙1024民初4643号,直指智能汽车时代最棘手的责任划分难题。

这不仅仅是一场官司,更是对当下智能汽车行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复杂合作模式的一次深度拷问。

聚焦!华为奇瑞智能车事故被起诉,责任到底谁来担?-有驾

当“聪明”变成“失灵”,用户该何去何从?

故事的起点,是一位姓张的老哥。

他驾驶的,是一辆搭载了华为智能座舱的奇瑞智选车型。

然而,本应顺畅无忧的旅途,却因系统异常戛然而止。

据原告陈述,车辆在正常行驶中,本应提供安全保障的驾驶辅助功能突然“失灵”,进而导致了事故或财产损失。

这不禁让人心生寒意:我们对智能化的无限憧憬,是否正悄然埋下新的隐患?

“行路难,难于上青天”,古时如此,如今面对失控的科技,又何尝不是?

聚焦!华为奇瑞智能车事故被起诉,责任到底谁来担?-有驾

这绝非华为首次涉足汽车领域。

自2023年以来,通过“HI模式”或“智选车模式”,华为已与赛力斯、北汽、江淮等超过七家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

但过往的纠葛多半集中在合同细节或知识产权层面。

此次,诉讼矛头直指用户安全,其敏感度和潜在影响,无疑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聚焦!华为奇瑞智能车事故被起诉,责任到底谁来担?-有驾

深度融合下的责任迷雾:谁才是真正的“掌舵者”?

问题的核心,在于智能汽车日益紧密的软硬件耦合。

以自动紧急制动(AEB)为例,这一保命功能,既依赖奇瑞提供的精密刹车硬件,也依赖华为强大的感知算法。

当传感器捕捉到危险,算法做出判断,最终由硬件执行制动,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如果算法误判,导致刹车指令未能及时发出,出现事故,责任该如何界定?

现行的法律条文,对于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合开发产品,似乎还显得力不从心。

聚焦!华为奇瑞智能车事故被起诉,责任到底谁来担?-有驾

笔者看来,这已远非简单的“供应商”与“制造商”关系。

华为深度介入智能系统的开发,甚至主导了人机交互逻辑、传感器融合算法等关键模块,这使得传统供应链的责任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当消费者购买一辆“华为赋能”的奇瑞汽车时,他们购买的究竟是奇瑞的造车工艺,还是华为的智能体验?

“车机系统是购车的主要原因”,这句用户反馈,足以说明华为的品牌价值已渗透到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中。

聚焦!华为奇瑞智能车事故被起诉,责任到底谁来担?-有驾

数据背后,是高速增长的销量,还是潜在的风险?

根据2025年6月的数据,华为智选车模式下的车型销量呈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

仅AITO品牌,单月销量就已突破11.9万辆。

这种高速增长,无疑是合作模式成功的有力证明。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随之而来的责任风险。

聚焦!华为奇瑞智能车事故被起诉,责任到底谁来担?-有驾

笔者接触过不少智能座舱行业的从业者,他们透露,为了抢占市场先机,部分车企的测试周期被严重压缩,有时甚至不足行业平均水平的60%。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微小的系统漏洞,都可能被放大成致命的风险。

华为虽一再强调“不造车”,但其对用户体验的深度把控,使其难以完全置身事外。

更关键的是,在消费者心中,“华为车”几乎等同于华为的品质保证。

品牌光环带来销量的同时,也为潜在的法律纠纷埋下了伏笔。

聚焦!华为奇瑞智能车事故被起诉,责任到底谁来担?-有驾

法律的滞后与行业的“隐形成本”

2024年一项来自某省高院的调研,揭示了智能汽车侵权案件的严峻现实:高达78%的原告,因技术举证的困难而败诉。

这背后,是算法的“黑箱”特性,是用户难以获取内部运行数据的困境。

当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却因为举证困难而无法获得应有的赔偿,这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助长了行业发展中的“隐形成本”。

聚焦!华为奇瑞智能车事故被起诉,责任到底谁来担?-有驾

对奇瑞而言,与华为的合作稳定性至关重要。

2025年上半年,奇瑞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8.6%,达到35.9万辆。

其中,智界品牌贡献了4.49万辆,占新能源总销量的12.5%。

一旦败诉,除了经济上的损失,更可能影响到双方未来的合作步伐,对奇瑞的战略布局造成冲击。

而对华为,若被认定需承担部分产品责任,将迫使其重新审视“深度赋能”模式的风险敞口。

有消息称,华为已开始收紧智选车准入标准,要求合作方增加冗余测试环节。

这或许是华为在为潜在的法律风险筑起一道防护墙。

用户维权路漫漫:当信任遭遇“责任孤岛”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此事更是一记警钟。

我们购买的是奇瑞的整车,信任的是华为的智能科技。

一旦出现问题,维权路径变得扑朔迷离。

这就像手机因预装的第三方APP漏洞导致财产损失,到底是找手机厂商,还是APP开发者?

答案常常模糊不清。

聚焦!华为奇瑞智能车事故被起诉,责任到底谁来担?-有驾

这种责任不清的“灰色地带”,正在成为智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隐形成本”。

一辆挂着奇瑞标识的汽车,其核心智能系统却由华为深度定义,一旦发生意外,谁来为用户的安全与财产负责?

这场即将开庭的诉讼,或许能为这个棘手的行业难题,提供一个初步的解答,为智能汽车的未来发展,划定更清晰的责任边界。

我们期待,法律的公正裁决,能够为智能汽车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让每一次出行,都充满科技的温度,而非冰冷的风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