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直言,AEB炫技视频别轻信,量产车根本用不上!

近来,许多关注汽车的朋友可能都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一方面,我们在手机短视频上,总能刷到一些国产新能源车大显神通的画面:一辆车以八九十公里的时速,面对突然出现的假人或者障碍车,总能一个漂亮的急刹车稳稳停住,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忍不住在评论区打出“国货之光”。

可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时常听到一些车主的抱怨甚至吐槽,说自己花几十万买的同款“智能神车”,在路上连个慢悠悠的电动车都识别不了,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跟“睡着了”一样,毫无反应,险些酿成事故。

何小鹏直言,AEB炫技视频别轻信,量产车根本用不上!-有驾

一边是视频里的“超人”,一边是现实中的“演员”,这巨大的反差让很多人心里都犯了嘀咕:我们引以为傲的智能驾驶,尤其是这个关键的AEB功能,到底是真的技术突破,还是精心包装的营销噱MAN?

小鹏汽车的创始人何小鹏前段时间的一番话,说“不要相信短视频的AEB炫技,实际量产无法使用”,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把这个行业里一些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给炸了出来。

这事儿得从那些让人惊叹的短视频说起。

为什么视频里的车能做到那么极限的刹停,而我们自己开的车却不行?

有业内工程师私下透露了其中的奥秘,其实,那些用于拍摄的测试车,跟我们从店里买到的量产车,根本就不是一个状态。

它们被进行了特殊的“应试”调校。

首先,工程师会进入车辆的后台“工程模式”,把AEB系统的灵敏度调到一个极高的水平,甚至是正常模式的三倍以上。

这就好比把一个人的神经变得极度敏感,一丝风吹草动都能让他跳起来。

在这种状态下,车辆对于标准测试用的假人、假车等障碍物的识别能力自然是顶级的,反应速度极快。

其次,为了追求最快的反应,他们还会把雷达的一些“滤波算法”给关掉。

这个算法是干嘛的呢?

它就像一个冷静的“大脑”,在正常行驶中,它会帮助系统过滤掉很多无效或者不确定的信息,比如路上被风吹起的塑料袋、高架桥上的广告牌人影、下雨时地面溅起的水花等等。

之所以要过滤,就是为了防止系统“反应过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误触发”。

试想一下,你在高速公路上开得正稳,车子突然因为识别了一个桥上的广告牌人像,给你来一脚猛烈的急刹,那后果不堪设想,极易引发后车追尾的严重事故。

所以,量产车为了确保绝大多数情况下的行驶安全和舒适性,必须保留这个“冷静的大脑”,宁可保守一些,也不能草木皆兵。

而拍视频时,关掉它,车子就成了一个只为刹停测试目标而存在的“愣头青”,性能自然爆表。

正是因为这种“实验室状态”和“日常状态”的巨大差异,才导致了宣传和实际体验的脱节。

何小鹏直言,AEB炫技视频别轻信,量产车根本用不上!-有驾

那些在视频里看起来百分之百可靠的“鬼探头”避让功能,在普通车主的日常驾驶中,可能触发的成功率非常低。

这就好比科学家在特定的实验室环境里做出了一个了不起的成果,然后宣传说这个技术已经可以普及大众了,这中间其实省略了无数个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所必须克服的稳定性、成本和普适性难题。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将安全性能作为营销噱头的做法,正在让安全标准本身变味。

有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主流车企的AEB搭载率已经超过了55%,这本是好事,说明安全配置在普及。

但另一份数据却让人揪心,部分车型在夜间的AEB误触发率竟然高达37%,这意味着在很多本不该刹车的时候,它却“多管闲事”地介入了,这同样是巨大的安全隐患。

很多车主群里都流传着类似的惊悚案例,好好地在路上开着,就因为系统识别错了东西,突然一脚急刹,吓得人心脏骤停。

而车企们也学“聪明”了,在车辆说明书里,总会用一行小字注明:“本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识别静止物体,或在恶劣天气下功能受限”。

这看起来是免责声明,但对于花了真金白银信任你的消费者来说,这无异于给一个救命的功能提前开好了“病假条”。

这场关于AEB的争议,最终被两位行业大佬的公开“互怼”推向了高潮。

华为的余承东性子直,公开批评一些车企的负责人不懂技术,把AEB当成可有可无的配置。

而小鹏汽车的何小鹏则针锋相对地回应,认为有些友商搞的AEB宣传是“炫技”,在真实道路上根本没法用,是“非行业人士在瞎着急”。

这场争论的核心,其实反映了两种不同的造车理念。

随后,懂车帝进行的年度实测,更是像一面镜子,直观地照出了不同产品间的差异。

被余承东力挺的问界M5,在测试中表现确实出色,宣传能做到的高速刹停,在实测中也基本兑现了。

而何小鹏这边,号称在欧洲安全碰撞测试(E-NCAP)中AEB项目拿到高分的小鹏G6,却在一次相对低速的测试中未能成功刹停。

这一结果让很多网友大跌眼镜,也引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同济大学的朱西产教授对此的解读一针见血,他把这个比作一场考试:小鹏汽车是严格按照现行的国家标准和欧洲标准这个“考试大纲”来答题的,力求在“必答题”部分做到稳定可靠,拿高分,避免“误刹”这种严重扣分项。

何小鹏直言,AEB炫技视频别轻信,量产车根本用不上!-有驾

而华为则不满足于此,他们想挑战更高难度的“附加题”,也就是去攻克目前标准尚未强制要求的超高速、更复杂场景下的AEB。

说白了,现行的国家标准对AEB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在较低速度下能起作用。

很多车企能做到60公里/小时刹停,就已经算是“超纲”表现了。

小鹏的策略是,先把这个“必答题”基础打牢,确保在99%的日常场景下,系统足够稳定,不会给用户添乱。

而华为的策略更激进,他们想用技术去覆盖那1%的极限场景,并把这种能力作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两种路线没有绝对的对错,都是在推动技术进步。

但问题在于,当车企把挑战“附加题”的个别成功案例,包装成所有用户都能享受到的“标配”时,就产生了误导。

就像那个在广州开网约车的老陈师傅的经历,他的车在宣传片里能在暴雨中识别行人,可现实中,在一个下着雨的傍晚,面对突然窜出的电动车,系统却毫无反应。

客服一句“雨太大,雷达受影响”就打发了,这种宣传与现实的割裂,正在一点点消耗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行动。

据悉,2025年即将实施的新版C-NCAP评价规程,将正式把AEB的测试速度上限提高到80公里/小时。

这意味着,过去被一些企业当成“附加题”来宣传的高速AEB能力,未来将成为所有车企都必须面对的“必答题”。

这场围绕AEB的营销狂欢,终将迎来统一的、更严格的裁判。

到那时,谁在“裸泳”,谁有真本事,将一目了然。

正如一位工程师所说,在更先进、成本更低的传感器(比如激光雷达)普及之前,大部分宣传的极限性能都还只是“皇帝的新衣”。

用少数场景的成功去吹嘘百分之百的安全,这不是技术自信,而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

何小鹏的言论虽然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甚至得罪了同行,但从长远看,它确实捅破了行业的脓包,引发了全社会对于智能驾驶安全本质的深刻反思。

毕竟,安全不应该是一场赌概率的游戏,更不应该沦为在短视频里收割流量的特效大片。

AEB这项技术的初心,是让每一位普通车主都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平安回家。

当车企们都忙着在聚光灯下“造神”时,我们更希望他们能回过头来,踏踏实实地把这份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安全承诺,真正落到实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