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全固态电池产线正式投产,续航1280公里快充仅需12分钟,2027年实现量产超越行业预期,全面开启智能出行新时代

没想到比亚迪还能这么快,去年还在看着办,今年就把全固态的产线给搬出来了。这让我一开始挺疑惑,也挺震惊——毕竟,行业里面大部分人、尤其是老油条们,还在争全固态到底能不能量产、成本会不会爆表这事呢。你说,长这么大,谁没听过全固态电池还得五年以后或者成本太高,走不到群众路上。结果比亚迪直接翻转了这个认知。

我在公司和朋友聊天时,一提到这个,他们都说:啥?都投产了?真的假的?反正我自己也偷偷翻了翻资料——合肥那条全固态产线,是真的正式投产了,不是试的或模仿的,还绑定了汉EV固态版,目标是2027年实际装车。这事,光看数字和产业链,就觉得不一般。

比亚迪全固态电池产线正式投产,续航1280公里快充仅需12分钟,2027年实现量产超越行业预期,全面开启智能出行新时代-有驾

咱们先说说为什么这事那么突然又那么扎实。行业争论最大的两个点——全固态成本高,难量产——比亚迪这次似乎打破了困局。那种电解质怕空气,生产工艺难控制,我还记得去年听修理工说:你们别乱吹啦,合成氧化物还不比三元电池便宜?何况还得严防空气漏进去。但比亚迪做到了,让我觉得他们到底怎么搞的有点玄。

你普通汽修工见过的电池,也就那点外形规格,维修也相对简单点。而全固态的奇怪点在于电解质不溶液啊,怎么确保稳定?,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干法电极技术——说白了,就是少了那堆挥发溶剂,成本能降15%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全固态不一定是高端标配。其实很多车企早就打死不碰这个活,说成本太高,风险太大。比亚迪敢赌自己把工艺打磨成熟,说明他们早就打算了。

比亚迪全固态电池产线正式投产,续航1280公里快充仅需12分钟,2027年实现量产超越行业预期,全面开启智能出行新时代-有驾

再说,技术难点中,我特别记得他们用的复合氧化物电解质,能耐空气、耐热,还解决存储率问题。再搭配氟化处理,减少空气中的水分对电池的腐蚀。参数方面——能量密度400Wh/kg,几乎是锂电池的1.5倍。这让我在想,续航能到1280公里,如果是在国内路线中开车,基本不需要高频充电站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里,起码我觉得比亚迪的厚积薄发不再是口号。从前低调,被嘲只会做低端,结果现在出来就碾压竞争对手——比如:宁德、丰田。别人还在试线、调试阶段,他们已经在投产,计划2027年就实现百万辆的产能。实际上,这种从0到1的跳跃,背后除了技术攻关,还得供应链支撑。

说到供应链,很多行业朋友都说:靠谱不?我其实也没彻底信,但比亚迪绑定天齐锂业,自用率能到80%,赣锋的电解质成本也比之前低了40%。国内材料集群早就搭起来了,未来不太可能缺原料。在这点上,我还真有点猜测:是不是他们早就知道这门技术能突破,料到趋势才提前布局的?这个没细想过。

比亚迪全固态电池产线正式投产,续航1280公里快充仅需12分钟,2027年实现量产超越行业预期,全面开启智能出行新时代-有驾

说到消费者,咱们普通人最关心的事——什么时候能用到?我估摸着:2027年,汉EV固态版的价格约36万,续航上千公里,充电速度十分钟。虽然比起现在的燃油车,贵个5万、10万,但对于长途远行不用犹豫的人来说,是个革命。到2028年,50万级的中端车,普通家庭也能接受。到2029年,20万左右的普及级别,续航、充电焦虑可能真可以告别了。

这是不是会影响整个行业的格局?我觉得会很大。比亚迪一旦落实量产,势必会倒逼宁德、特斯拉、丰田们加速追赶,否则没得玩。毕竟,全固态成为新军备,谁先站稳,未来市场就多一份话语权。长远看,这可能意味着燃油车在2030年之后的市场份额会明显缩小——价格低、续航长、充电快,谁还能挡得住?

我也在想:全固态到底能走多远?毕竟别的车企做了那么多年,到现在还在试试看。比亚迪能一路跑到不光靠技术还靠敢拼的勇气。未来几年,会不会出现仿制的模仿者?或者,供应链端遇到瓶颈,影响计划?这些都不知道,也不敢太乐观。

比亚迪全固态电池产线正式投产,续航1280公里快充仅需12分钟,2027年实现量产超越行业预期,全面开启智能出行新时代-有驾

技术总是要面对实际试验这个坎儿。行业大佬们,嘴上都说成熟,实际上还得看第一批量产车开出去的表现。我个人猜测,1280公里的续航和12分钟快充,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在实际应用中偏差。事实证明,一些细节还挺让人期待。

对了——你觉得,这技术会不会真如比亚迪说的那么快变成日常配置?或者,像他们说的,到2029年20万的普及价位会不会真实现?还是说,行业的潜规则会让这个剧本变得更复杂?这一切都挺有趣的,也许是我太爱钻牛角尖了。

比亚迪全固态电池产线正式投产,续航1280公里快充仅需12分钟,2027年实现量产超越行业预期,全面开启智能出行新时代-有驾

想问一句:你认同全固态演变成新常态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者你觉得,还有哪些技术瓶颈没被提到?这场电池革命,究竟谁能笑到最后?我还真挺想知道你的看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