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压力大,新车难卖,门店亏损成常态

夜幕将至,灯火稀疏的4S店展厅里,车身反射着冷白的日光灯光斑,几名销售员几近无聊地翻看着手机屏幕,偶尔路过的客人只留下片刻的侧影和迅速消失的脚步声。展台上那辆被“特别优惠”标签装点得略显廉价的新车,已经在这里静静地待了大半年,轮胎胎毛都快被时光磨去了棱角。仓库里封尘的库存车,车漆下埋着无数张银行借据和焦灼的财务表。只不过,这些焦虑和无人问津,在这个行业里早已脱敏成日常。

如果你是经销商老板,此刻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即将到期的贷款账单和厂商发来的“本月目标未完成警示通知”,会是什么感觉?在新车销售连月亏损、售后流量被第三方平台分走、生意的命脉握在主机厂和银行手里的情况下,还有多少弹药和底气去和未来较量?库存堆积、利润微薄,究竟是市场无情,还是自己跟不上变化?

接下来说点残酷的行业“家常”:中国汽车经销商,普遍在寒冬里熬着。库存高企已成家常便饭,利润线早已贴地飞行。几年前,凭借品牌溢价加点价、卖辆爆款豪华车还能短暂“暴富”,可那是“老黄历”了,如今新车卖一辆亏两千、卖十辆亏两万,有的门店干脆直接变成厂商的“库存仓库”,自己的资金被压得喘不过气。再查点数据——2024年,全国4400多家4S店退网,平均每天关掉12家,亏损扩散成行业常态。那些坚守的、刚刚完成既定目标的门店只占两成七。更妙的是,国家级的调查显示,9月经销商库存系数1.35,全国待售车三百多万辆,静静躺在各地仓库里,等着那根叫“市场回暖”的橄榄枝,迟迟不肯降临。

坦率讲,这锅锅冷饭,摊进车圈其实蛮耐咀嚼。客流量下滑、价格战常态化、利润空间越挤越瘪,哪个行业没点“命悬一线”的底色?经销商老板们,其实早已练得一副裤腰带“越来越紧”和眼神“越来越木”的本事。大盘放缓,厂商压力下沉,主机厂追求销量目标,库存包袱扔给经销商,后者头上“融资、还贷、亏损、冲量”四把刀轮番劈。要么从毛利里榨出个售后、保险的小金豆,要么就挖空心思对冲促销亏损。做什么都是一场零和博弈。毕竟,去库存优先级永远排在盈利前面,现金流断了,别谈未来,明天的店门都开不成。

每次听说行业要“升级”,心里都忍不住笑场。讲两句业内黑话:新势力的渠道狂飙、电商平台“线上引流+线下成交”搞得激情飞扬,老经销商不是没尝试——人是真来了,能成交的还真不多。线上比价,线下砍价,最后所有痛都让销售员和门店自己承担。新能源转型更直接,一边看着理想、小鹏、比亚迪攻城略地,一边仓库里“燃油车库存叠罗汉”。新旧动力换挡期间,消费决策悬在半空,经销商就陪着库存熬天长地久。

库存压力大,新车难卖,门店亏损成常态-有驾
库存压力大,新车难卖,门店亏损成常态-有驾
库存压力大,新车难卖,门店亏损成常态-有驾

作为旁观者,见过太多门店到了如履薄冰的时刻,甚至有些“炮灰”心态:要与其亏着死,不如快刀斩乱麻退场算了。现实教人学会长袖善舞,但有些游戏规则你改不了——厂商销售政策一变,库存调整捷报未至,后门的高利息贷款早已吃光一点点剩余银根。大型集团还能靠规模、资金池兜几轮风暴,那些中小型经销商,真的就是做一天是一天,和命运赌硬币。

说到底,汽车经销行业的嬗变,不只是库存问题,而是整个流通体系的结构性动摇。行业正在重新定义“渠道价值”——谁能线上线下融合,谁就多一线生机;谁能抓住二手车和衍生金融,谁就有了活下去的新故事。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多骨感。那些被淘汰的中小玩家,安安静静退出历史舞台,不会有太多人纪念。只留几个行业内部段子:今年卖了几辆,亏了多少钱,明年继续亏……以此类推。

说到此处,不得不自嘲一句,“库存是4S店的棺材本,价格战是门槛上的钉子”。有本事自己下场拼杀,没有本事就认命断臂。每执行一次促销冲量,就像医生往病人身上猛灌强心剂:能挣扎几天是几天,最后还是得躺平。更别指望哪天厂商大发慈悲,“体谅”一下门店的难处,行业的“冷暖自知”底色里,从来没有众人皆喜的好戏。

我相信,终有一日,汽车经销体系会蝶变——真有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进化出来,留下一批适者生存、善于自我革命的经销商。只是,过程中那点血雨腥风、市场冷寂和库存楼堆叠起来的小人物故事,大多数人可能不会在意。未来会如何,其实我也不敢下定论。一个简单的问题留在这里:如果你是经销商,在这座堆满库存、风声鹤唳的展厅里,还会选择再坚持多久?抑或会尝试用不一样的方式,找回某种可持续的希望和价值?

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风暴过后,不知还有几家灯火可温。

库存压力大,新车难卖,门店亏损成常态-有驾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