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史诗级配置升级不加价,老车主为何心碎不已?

最近,车圈子里发生了一件挺让人琢磨不透的事儿。

十月十一号,比亚迪旗下的两款重磅车型——汉DM-i和汉EV,在几乎没有官方声量的情况下,默默地完成了迭代升级。

你知道吗?

价格竟然一分钱没涨,依旧维持在16.98万至21.58万的区间。

可当你细看那配置清单,我的天,简直是豪华大放送!

DM-i版本纯电续航直接飙升到245公里,综合续航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560公里,燃油经济性也优化至每百公里3.44升。

EV版同样不甘示弱,最高续航里程达到705公里,百公里电耗仅为10.6度,零百加速只需6.9秒。

比亚迪汉:史诗级配置升级不加价,老车主为何心碎不已?-有驾

内饰的革新同样令人眼前一亮。

怀挡设计让中控台瞬间变得简洁大气,皮质包裹提升了整体触感,车载冰箱更是将驾乘体验推向极致。

DiLink100车机系统流畅度无与伦比,激光雷达的加入则预示着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

更有那云辇-C悬架系统,能让每一次出行都如履平地,仿佛置身云端。

这些实打实的提升,堪称一次“史诗级”的配置加码,然而,市场的反应却异常平静,这让笔者感到些许困惑:如此大手笔的升级,为何要如此低调?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品牌博弈?

曾几何时,比亚迪汉在国产新能源轿车市场中,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

那份独特的东方美学,那份领先的动力技术,让它一度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国产豪华新标杆”。

我记得2023年9月,汉的月销量轻松突破两万台,那是何等的风光!

彼时,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一种对国货崛起的自豪感,一种对未来出行的憧憬。

那些早期选择汉,特别是斥资三十万购买千山翠版的用户,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的是对品质与格调的认可。

那时的汉,在街头巷尾,总能引来不少羡慕的目光,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看,这就是中国智造!”

比亚迪汉:史诗级配置升级不加价,老车主为何心碎不已?-有驾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两年时间,到了2025年9月,汉的月销量竟然跌至八千六百余台,不及巅峰时期的五分之一!

这样的断崖式下滑,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这其中,比亚迪自己的“价格屠刀”无疑是症结所在。

从2023年开始,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汉与唐的价格一路下探,甚至触及十五万元的区间。

这对于那些曾以高价购车的“先驱者”而言,无疑是情感上的一次重击。

一位车友曾向我抱怨,他去年刚提的汉EV,落地价近二十五万,如今看到新车配置更高但价格如此“亲民”,感觉像是被自家品牌“割了韭菜”,那种被背弃的失落感难以言喻。

品牌的高端形象,就这样在一次次降价中,被自己的双手逐渐消解。

比亚迪汉:史诗级配置升级不加价,老车主为何心碎不已?-有驾

当一款车型从“国产豪华的代表”沦为“性价比的常客”,它失去的不仅仅是利润空间,更是消费者心中那份独特的“身份认同”。

二十万以上的市场,曾经是汉的囊中之物,现在却几乎成了空白。

这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在完成之际却被泼上了一层廉价的颜料,尽管画工依旧精湛,其艺术价值却大打折扣。

面对销量的持续低迷,比亚迪也曾试图力挽狂澜。

汉L和唐L的推出,便是其寄希望于新技术翻盘的尝试。

兆瓦闪充、云辇-C等一系列听起来就“高大上”的技术,无疑彰显了比亚迪强大的研发实力。

兆瓦闪充,理论上能大幅缩短充电时间,让电动汽车的补能体验更接近燃油车;云辇-C则通过智能调节悬架,提供无与伦比的驾乘舒适性。

这些技术细节,无疑是汽车工业的璀璨明珠。

比亚迪汉:史诗级配置升级不加价,老车主为何心碎不已?-有驾

然而,这些“硬核”技术并未能有效提振销量。

汉L从五月到八月,月均销量不足三千台;唐L八月也仅售出三千七百一十三台。

这究竟是为何?

依笔者看来,问题出在多个层面。

其一,外观设计缺乏颠覆性创新,未能有效区隔出“L”系列的高端定位,消费者很难一眼看出它的“不凡”。

其二,品牌在营销传播上过于执着于冰冷的数据罗列,未能触及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

当竞争对手都在讲述“人生第一台车”的故事,或渲染“科技改变生活”的愿景时,比亚迪还在反复强调省油、续航长,这固然实用,但却少了那份打动人心的温度。

其三,先进技术与基础设施的脱节,也让消费者感到困惑。

全国仅三百五十二个兆瓦充电桩,其中九成设在4S店,这让普通用户即使购买了支持兆瓦闪充的车型,也难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其便利。

这就像你买了一把绝世宝剑,却发现江湖上没有能与你对招的对手,那份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憋屈,谁能懂?

或许,比亚迪的策略是想让旗下高端品牌腾势来承担起冲高重任,而汉与唐的降价,正是为了给腾势留出足够的市场空间。

但腾势的“高端化”之路,走得也并不顺利。

九月总销量一万两千四百多台,其中逾一万一千台是D9这款MPV,而N7、N8、Z9三款轿车加起来,销量还不足三千四百台。

这表明,在轿车领域,腾势尚未真正站稳脚跟,其品牌影响力也远未达到预期。

奔驰的退出,让腾势彻底成为纯国产,但要让消费者真正买账,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沉淀与认可。

方程豹钛7虽然市场表现不俗,但它终究是一款小众、个性化的硬派越野,更像是仰望的“平替”,难以承载比亚迪在主流大众市场对高端品牌的渴望。

比亚迪汉:史诗级配置升级不加价,老车主为何心碎不已?-有驾

比亚迪无疑拥有令人称赞的硬实力:刀片电池、云辇系统、易四方四轮驱动,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技术创新,其成本控制能力也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人们购买汽车,除了实用功能,更深层次的驱动力往往是情感共鸣与社会认同。

一辆车,开出去是否有“面子”,能否彰显个人品味,这些“无形资产”有时比冰冷的参数更具价值。

汉,从前是国产豪华的代名词,如今却被推向了性价比的战场,那份曾经的“高光时刻”已经黯淡。

技术再先进,如果无法转化为消费者愿意为之多付的“溢价”,那它终究难以支撑起一个真正的豪华品牌。

我们看看竞争对手。

小米SU7精准定位“年轻人的第一辆车”,用科技潮酷的标签直击Z世代;小鹏P7则以“智能科技座舱”为卖点,强调未来出行体验。

比亚迪却依然在反复强调油耗与续航,这种“理性至上”的沟通方式,在情感消费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消费者要的,并非仅仅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而是一款能让他们感到“物有所值”,能带来情感满足与身份认同的座驾。

笔者的观察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或许可以被迅速模仿,但品牌灵魂一旦受损,其重塑之路便显得格外崎岖。

汉的销量滑坡,并非偶然的失误,而是比亚迪在战略选择中,为了追求短期销量而牺牲了长期品牌价值的必然结果。

如今,想要重新拾回那份曾经的高端梦想,恐怕已是“为时已晚”矣。

这,或许是所有汽车品牌都应引以为戒的沉痛教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