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一则充电桩起火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画面中,某品牌充电桩在暴雨中突然爆出火花,引燃周边三辆新能源车,火势持续半小时才被扑灭。这已是本月第五起公开报道的充电桩安全事故,评论区里挤满车主担忧:"每次充电都像在拆炸弹"。
记者实地探访长三角地区12个充电站发现,隐患远比想象中严重。在某高速服务区,四个充电桩的防水等级仅达IP54,远低于国标要求的IP65。电力工程师王磊用红外测温仪检测显示,这些桩体在快充时内部温度高达78℃,而行业安全标准上限为55℃。"这种散热缺陷会导致绝缘层老化,就像给电路穿了件棉袄"王磊比喻道。
更触目惊心的是设备维护问题。杭州某商场地库的充电桩,其急停按钮被广告贴纸完全覆盖。深圳某小区则存在"僵尸桩"现象——三台故障桩未贴警示标识,扫码后仍显示"可正常使用"。通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充电设施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同比激增45%,其中72%与设备不达标直接相关。
这些隐患背后是疯狂扩张的行业乱象。某充电桩生产企业前员工透露:"为了抢政府补贴,有些企业把18个月研发周期压缩到6个月"。记者获得的一份检测报告显示,某品牌充电桩的阻燃材料实际耐温值比标称值低200℃,这种"缩水"产品却通过了第三方认证。
面对乱象,用户如何自保?专家给出三步识别法:一看桩体是否有变形锈蚀,二听充电时有无异常蜂鸣,三摸充电枪温度是否烫手。北京市消协则建议优先选择桩体印有"CQC"认证标志的设备,这类产品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严格检测。
行业监管也在提速。正如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专家所言:"安全从来不是选择题,当技术进步与用户信任赛跑时,容不得半点侥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