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提到劳斯莱斯和路虎,我们第一反应,还真不太会想到它们有着浓厚的英伦背景吧?这一点听着确实有点讽刺。毕竟在上世纪中叶之前,英国可是汽车工业中的全球前三。你说起汽车产业,人家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国家不是德国,也不是日本,而是英国。这颗工业界皇冠上的明珠,怎么就突然一落千丈,流落到这样的境况?今天咱就唠唠这个事儿。
二三十年代的欧洲,那时候可还没有什么“德系BBA”、“日系丰田”这些东西。英国汽车业如日中天,不管是贵族圈里讲究的劳斯莱斯,还是咱老百姓开的奥斯汀,都能找到最得劲的选择。英国的汽车品牌,各个细分市场都玩得明明白白,有跑车,有经济型车,有豪华座驾,甚至能影响美国市场——那会儿美国进口车,90%都来自英国。当时的英国汽车产业,不光是“牌子多”,还特别会琢磨市场,想啥造啥,精准炸了一波买家心。
举个例子,“奥斯汀7”,这车你可能没听过,但它在当年可真是不一般。不光英国人爱买,美国人、德国人都抢着研究它的设计,坦白说,后来的大众甲壳虫都有它的影子。这么听起来,是不是感觉英国汽车工业是个不可撼动的巨头?没错,当时可真是这么回事儿。
可问题在这,辉煌的时代没能撑太久。二战一结束,英国政局一变,大规模的政策调整直接让汽车产业“翻车”。当时工党的艾德礼政府走马上任,这帮人特别迷苏联那套搞工业的玩法。苏联的高尔基汽车城,靠一家厂子包揽全境的民用车,嘎斯车成了全民标配,这故事简直成了左派的天菜。于是英国政府学着人家的样子,开始琢磨着用行政手段“一统汽车江湖”。
怎么搞呢?合并。小厂合并成大厂,大厂再一个一个吞掉对手。计划很美好,但执行就很虐心了。比如经济型车巨头奥斯汀,人家已经把自己的市场摸得明明白白,销量稳定还赚钱,完全没必要去拉帮结派搞合并。可政府呢,它才不管你呢,直接给政策安排死,甚至连工人薪资都故意拔高,让你小企业“无路可走”。不合并?行,那你自生自灭呗。
于是到了1955年,这些出色的品牌被合并得七零八碎。最后只剩下一个名叫“英国利兰集团”的汽车巨头,听名字挺唬人,实际上就是一堆乱七八糟的小山头拼出来的大杂烩。这公司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生产啥车不看市场需求,看内部怎么平衡利益。A厂生产经济型车,B厂也生产经济型车,管理层害怕两边吵架,只好硬着头皮平分资源。
套用,这叫“用行政逻辑替代市场逻辑”。可问题是,汽车不是敲敲打打的工业品,更不是苏联那种计划经济里随便搞一搞的东西。它是消费品,消费者需求多了去了,各种稀奇古怪的点你不琢磨,市场早晚让你翻车。
果然没几年,英国利兰就亏得一塌糊涂,到1982年连亏52亿英镑,差点把政府赔到裤衩都没了。说负责话,这时候不少英国人还对汽车产业抱着幻想,可撒切尔夫人一上台,发现事情糟透了。有一段时间撒切尔还试图挽救这烂摊子,搞裁员拉整合,甚至找人帮着合作。可是到了她实在看不惯那些“靠着国家活着”的厂子的德行。“这就是对纳税人的诈骗”,她直言不讳,把一票巨额补贴都切了。
有人骂撒切尔,说她是一手终结了英国汽车工业的罪人。但要我这事儿不冤,是她给砍掉的,而不是毁掉的。与其继续补贴赔钱,不如在品牌还有点剩余价值的时候趁早卖掉。别看那些汽车品牌被国外收了,现在再看看人家怎么样?劳斯莱斯一到宝马手里仍然是顶级奢华的代名词;路虎归了印度塔塔,直接焕发了第二春,出了不少爆款SUV。这些品牌在今天还能活着,依然打着“英伦范儿”的招牌,某种程度上能证明市场规律的威力。
更重要的是,撒切尔并没有“一刀切到底”。她保存了英国汽车业比较“轻”的部分,比如设计、研发这些脑力活。英国留的不只是底盘技术跟超跑设计,甚至像现在很多豪车的定制内饰,也还是得找英国团队来操刀。这些东西虽然不像“自主品牌”那么惹眼,但实际上更核心、更长久。你手里的劳斯莱斯也许产自德国,但设计、细节的底子,说白了还是英国团队的手艺。
说到现在,我们也能看明白了吧,就算英国汽车工业没剩下什么品牌,它也留下了一些独特的能力。它败给了市场规律,但它同样也因为市场规律而复活。曾经的大英帝国错在忘了“按需造车”,如今的英国汽车业长进了,明白了得看客户脸色行事才有活路。这一点,光看那些被重塑的品牌,就已经是最好的证明了。
所以突然想提问:真的是什么都自己做,才叫工业强国吗?可能不一定吧,关键还是得看谁最懂市场,谁最知道怎么迎合买家需求。这道理,其实现在依然得劲得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