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奥迪频繁调整,人员变动三次,降价促新款,能否逆转销量低迷

到了2025年10月,一汽奥迪A5L刚上市两个月,就交出了一份挺不错的答卷:订单突破了万,单天的交付量竟然达到了千台。

这份成绩单背后,隐藏着一汽奥迪过去半年里一直在努力的动作。就拿一周前,北京中升裕迪展厅刚刚开张,说是为了优化销售和服务的布局;差不多在同一段时间,品牌的营销体系也宣布完成了变革,强调要“以客户为中心”,打破过去那套老旧的思路。

一汽奥迪频繁调整,人员变动三次,降价促新款,能否逆转销量低迷-有驾

要是摆在五年前的话,A5L这类的订单量可能不能算是特别出彩了。到了2020年,一汽奥迪全年的销量还能接近72万多辆的高峰,之后就一路走低了。

2021年一出头就降到了70万多辆,接下来的2022年直逼63万多辆,到了2024年更是跌到61万多辆的近年来最低点,到了2025年上半年情况更糟,卖了28万多辆,比去年同期少了大概一成,降幅还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不少。

这波下滑可不是一汽奥迪的事儿,整个传统豪华车市场都挺紧张,今年九月份全国豪华车的零售量比去年少了点儿,市场份额也缩水了,老牌品牌的日子比合资品牌还要难熬。

一汽奥迪频繁调整,人员变动三次,降价促新款,能否逆转销量低迷-有驾

为了扭转下跌势头,一汽奥迪在人员安排上做了调整,2025年这一年里,仅高层变动就发生了三次。

一月,刘洪涛从红旗海外营销部调任担任网络副总经理,梁梁也从一汽办公室调到负责市场;到了五月,蔡宇又接手了刘洪涛的网络业务,刘洪涛则转到代理销售工作;九月,郭永锋直接接替李凤刚,成为一汽奥迪销售公司的执行副总经理,全面负责销售、售后和品牌推广。

本来还打算了解一下李凤刚在任期间的想法,结果发现他推行的“油电共进”这个策略,其实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到了2023年他接手的时候,电动化转型已经变成了不得不走的路,可市场的反应一直跟不上节奏。

一汽奥迪频繁调整,人员变动三次,降价促新款,能否逆转销量低迷-有驾

郭永锋接手之后,虽然在一汽内部待了20多年,负责过管理和营销等多个方面,但一上任就得应对销量下降和电动化转型的双重挑战,压力挺大的,人事变动之后,产品线和价格体系也随之调整了。

到了8月,依托PPE纯电平台开发的Q6Le-tron系列正式亮相,还集成了华为的乾崑智驾技术,这算是一码汽奥迪在电动化布局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说实在的,这款车的市场表现说到底还是挺不给力的,8月加上9月一共才卖了2200辆。

看看整个新能源市场,这两个月的渗透率都突破了五成五,1到9月份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比去年多了三成多,而Q6Le-tron这个车型连行业的平均水平都没能赶上。

一汽奥迪频繁调整,人员变动三次,降价促新款,能否逆转销量低迷-有驾

油车方面,一汽奥迪决定降价,2025款A3改款的指导价已经定在16万多到20万多,比2024款少了大约4万,有的经销商甚至报价低到12万多。

这步棋走得略显仓促,但也只能如此了,现在自主品牌的豪华车越来越多,配置优厚价格也不贵,过去那种靠品牌溢价的日子早就过去了,不降价,消费者也不会买账啊。

渠道那块的调整也没有忽视,北京中升裕迪展厅的开张,不仅仅是开个新店那么简单,更是为了优化北京市场的网点布局,让客户看车能更方便一些。

毕竟现在买车的消费者,不光看产品,还特别在意服务的便利程度,特别是在大城市,网点多不多、离得近不近,直接左右他们的购车选择。

不过,这个渠道的优化要是真想吸引客户,还得看后续的服务跟不上不跟得上,要是一心只开店不改善服务质量,恐怕效果不会太明显。

一汽奥迪频繁调整,人员变动三次,降价促新款,能否逆转销量低迷-有驾

把一汽奥迪的这些操作放在整个行业里一看,就会发现它遇到的难题并不是个别现象。

目前中国的豪华车市场正处于一种结构性调转的状态,以前主要靠品牌实力和技术优势立足的那些传统豪华品牌,正遭遇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新兴力量的双重夹击。

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表示要“双线并行”,一边推进燃油车一边推动电动车,但从目前的态势来看,电动车还没有出现爆款,燃油车主要靠降价来维持,这种两头跑的策略恐怕难以长久。

梁梁之前提到“不丢豪华底色,不突破安全品质底线”,这个想法是没错,但现在的消费者更加关注性价比和智能化,光凭着“豪华”两个字,未必能让客户心甘情愿地留下来。

一汽奥迪频繁调整,人员变动三次,降价促新款,能否逆转销量低迷-有驾

照这么说,一汽奥迪现在的做法更像是“救急”,A5L的订单好像只是暂时的回升,要想真正扭转局面,还得靠电动化。如果年底推出的A6 Le-tron还不能打开局面,未来两年的日子恐怕会更艰难。

毕竟,新能源市场发展得挺快,要是不跟上步伐,对手就会抢夺你的市场份额。

对于一汽奥迪来说,当前不是在犹豫是否转向电动化的问题,而是得想明白“怎么个转法才能让消费者认可”,是不是继续深化和华为的合作,还是在产品设计上更贴合中国用户的需求,这些都得赶紧给出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