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风暴的赛力斯,正在上演一场豪华新能源车企的硬核进化。10月中旬,随着港交所聆讯的通过,这家从无名小卒到向顶尖行列迈进的公司又打出了一张重要的牌H股全球发售。登顶“A+H”两地上市的宝座,赛力斯确实是国内首家,光是这一头衔便已经足够吸引眼球。可要撑住这个“新能源车企新贵”的名头,赛力斯显然还有故事要讲。
上来就给未来吃颗定心丸——赛力斯的目标很明确,把募资的70%“砸在”研发上。这意思再直接不过捂紧核心技术,打稳基本盘,减少外界对其过度依赖的担心。别看赛力斯现在市值超过2600亿,但要在市场继续站稳脚跟,个性鲜明、从容讲好增长故事,无疑才是长期制胜的关键。
而这个故事的核心,显然绕不开三个词问界、华为,还有国际化。看看数据,问界近年来的销量简直如同吃了“大红袍”特制的增长药丸,从7.8万台一路猛增至近40万台,几乎一口气划出了直线上扬的曲线。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的15.2万台,更是彻底夯实了赛力斯的“基本盘”。动车、市场扩张,问界简直就是赛力斯这一场新能源汽车战局中的“主力军”。
为了专注打这张牌,赛力斯对其旗下其他的汽车品牌采取了一种可以用“冷酷到底”来形容的方式直接战略性收缩。从蓝电品牌店铺的大幅减少到资源倾斜问界,赛力斯明里告诉市场“究极单品才是王道”。更精细的销售网络布局,让问界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目前覆盖了超过200个城市,旗下体验店近千家,大有势不可挡之势。
不过,正所谓“成也问界,风险也在于此”,招股书直接点出了赛力斯的痛点——太靠一棵树,风险也随之高企。不仅如此,华为这棵参天大树也是一把双刃剑,合作带来的高依赖随时可能变脸为高风险。从设计到营销宣传,华为的身影无处不在,而赛力斯的收入中“华为专属采购比例”打一开始就没低过三成。谁家日子能一年到头都风平浪静?万一哪天“煮豆燃豆萁”,后果真是细思极恐。
由此,这次赛力斯的港股上市,更多被看做是其加速国际化,争取“不单靠一棵树”的新战略的释放。近几年它的海外市场表现并不理想,营收占比甚至从两位数滑落至个位数——这也是它火急火燎做国际化的原因之一。
当然,展望未来,赛力斯继续绑定华为,想办法将合作进行到天荒地老也是情理之中。什么“入股引望”“收购商标权”以及加强双方的科技协同,甚至开启“新能源汽车+多模态智能机器人”的新叙事,都是赛力斯的聪明布局——毕竟华为送来的技术大礼包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赛力斯能不怀念?
不过,这种蜜月关系幕后藏着的效益跟风险,哪个赛力斯有信心完全驾驭得住呢?正如市场那句经典箴言“能讲好故事的人,不一定能跑远距离。”车辆销量是现实,不够坚硬的基本盘是无法承载那些花样年华的故事。
眼下的赛力斯看似志得意满,携高端姿态进军港股市场,迷人光环加身,可消费者真的愿意为问界这样的“鸿蒙智行”加持品牌买单多久?如果问界某天“打瞌睡”了,赛力斯真有能力从它深厚的利润链中迅速找到替代引擎吗?如果离开了“科技代工大佬”的口碑加持,消费者是否还有本真动力去选择这块牌子?这些问题,可能才是未来几年赛力斯的故事里,等待弥补的最大坑洞。
赛力斯的下一个窗口期就在赴港之后。它,究竟会不会撑得起这个“能讲故事的新能源新贵”的名号?每一个置身市场浮浮沉沉的朋友,恐怕都在期待接下来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