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它方便快捷,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许多车主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惑:如果电动车长时间不开,再次使用时可能会出现无法启动、充不进电的问题。
最近,杭州的陆女士就因为这事儿烦恼不已,她新买不久的小牛电动车,仅仅是在车库里闲置了不到一个月,电池竟然就彻底“罢工”了,维修门店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电池被“饿死”了,并且明确表示这种情况不在保修范围之内,需要自费六百多元更换。
这个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说法,究竟是商家推卸责任的借口,还是背后确实存在我们不了解的科学原理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陆女士因为个人原因,将自己充满电的小牛电动车停放在车库里,大概有将近一个月没有使用。
当她准备再次骑行时,却发现无论怎么操作,电动车都毫无反应。
她以为是电量耗尽了,便拿出充电器准备充电,可连接上之后,充电器指示灯没有任何变化,电池就像一块石头,完全不接受充电。
由于车辆尚在一年保修期内,陆女士认为这是产品质量问题,理应享受免费维修服务。
于是,她通过货运服务将车送到了购买时的门店。
门店工作人员用专业仪器对电池进行了检测,整个过程非常迅速,不到一分钟就得出了结论:电池“饿死”了,需要更换,费用为650元,并且强调这属于人为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厂家不予保修。
“饿死”这个词,让陆女士感到既陌生又无法接受。
在她看来,电池作为一个工业产品,怎么会像生物一样被“饿死”呢?
店员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电池就像人一样,如果一个人一个月不吃饭,肯定会出问题。”门店老板也补充说,在电池完全没电的情况下,放置超过二十天就可能出现这种永久性损坏。
然而,这样的解释并未完全打消陆女士的疑虑。
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门店老板指出了一个关键细节:现在很多智能电动车都配备了GPS定位功能,这个功能为了实现车辆防盗和轨迹追踪,即使在车辆关闭的状态下,也需要持续消耗微弱的电量。
如果车辆停放在信号不佳的地下车库,GPS模块会为了搜索信号而消耗更多的电,这无疑加速了电量的流失。
店家还通过后台系统查询了陆女士车辆的骑行记录,数据显示车辆的最后一次使用时间是7月19日,到送修时确实已经闲置了近一个月,并非陆女士记忆中的十几天。
现场检测也证实,电池组的总电压仅有十几伏,远低于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值,这在技术上被称为“深度亏电”或“欠压”。
为了核实这一说法的普遍性,介入此事的记者特地查询了小牛电动的官方网站,在保修条款中确实找到了明确规定:因用户未及时充电导致电池欠压无法修复的,不在保修范围之内。
记者随后致电官方客服,也得到了同样的答复。
客服人员解释称,所谓的“饿死”,就是电池电量因长时间未使用而自然耗尽,电压降至一个极低的水平,导致电池内部发生不可逆的化学损伤,从而无法再次充电。
并且,这并非小牛一家的规定,记者又咨询了雅迪、绿源等其他主流电动车品牌,得到的答复基本一致,电池因亏电造成的损坏,均被视为使用不当,不在免费保修之列,这几乎是整个行业的通行规则。
那么,这个让众多车主“中招”的电池“饿死”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究竟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基本概念,叫做“自放电”。
任何电池,无论是传统的铅酸电池还是先进的锂电池,即使在不连接任何电器的情况下,其内部的化学物质也会发生缓慢的反应,导致电量逐渐流失。
这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气球,即使扎紧了口,时间长了也会因为橡胶分子的间隙而慢慢漏气。
其次,正如店家所说,现代智能电动车上集成的GPS、物联网模块、报警器等设备,在待机状态下会产生“休眠功耗”,它们就像后台运行的手机应用,会持续不断地消耗一点电量,以维持基本的功能。
当“自放电”和“休眠功耗”两者叠加,电池的电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耗尽。
一旦电池的电压下降到某个临界点以下,就会进入“深度放电”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电池内部会发生质变。
对于铅酸电池而言,极板上会形成坚硬的硫酸铅结晶,这些结晶会堵塞电离子的通道,使得充电变得极为困难,这就是所谓的“不可逆硫化”。
而对于锂电池,过度放电会破坏其内部正负极材料的层状结构,造成容量的永久性损失。
更关键的是,为了安全起见,锂电池内部都装有一块“电池保护板”(BMS),它的作用之一就是防止电池被过度放电。
当保护板检测到电压过低时,会主动切断电池与外部的所有电路连接,进入“休眠保护”状态。
此时,充电器无法检测到电池,自然也就无法启动充电程序。
这就是为什么陆女士的充电器插上去毫无反应的根本原因。
那么,已经“饿死”的电池还有没有抢救的可能呢?
答案是,要看“饿死”的程度和时间。
如果只是刚刚发生亏电,闲置时间不长,内部化学结构损伤尚不严重,有时候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方法尝试“激活”。
例如,使用比原装充电器电压低一个等级的充电器进行小电流预充电,慢慢将电池电压拉升到保护板的唤醒阈值以上,再换回原装充电器正常充电。
但必须强调的是,即便激活成功,这块电池也已经“元气大伤”,其容量和寿命都会大打折扣,续航里程会明显缩短,稳定性也会变差。
如果电池闲置时间过长,比如两三个月以上,内部的损伤往往是毁灭性的,即使勉强激活,也失去了使用价值,并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因为受损的电池内部结构不稳定,在后续的充放电过程中,尤其对于能量密度高的锂电池,发生过热、鼓包、漏液甚至起火爆炸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由此可见,陆女士的遭遇虽然令人同情,但从技术原理和行业规则来看,商家拒绝保修的做法并非毫无根据。
这也给我们所有电动车用户提了一个醒:电动车不是可以随意闲置的耐用品,它的电池需要我们像对待宠物一样,给予定期的“喂养”和关怀。
为了避免昂贵的维修费用和潜在的安全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如果预计电动车将有一段时间不使用,首先应将其电量充满,然后停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
对于铅酸电池车型,建议至少每10天补充一次电;对于锂电池车型,可以适当延长间隔,但最好也不要超过半个月。
充电过程无需过长,待充电器指示灯由红转绿后即可断开电源。
养成这个简单的习惯,就能有效防止电池因深度亏电而“饿死”,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我们的出行安全顺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