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这事儿,在汽车圈里,真不是啥高大尚的英雄行为。反倒挺扎心。就拿我前些天和一位老维修师傅聊的事来说吧。师傅说:这几年新车换了三拨人设计,质量反倒没以前靠谱,厂家只盯着销量和补贴数字,根本不把车开坏了的顾客放眼里。他嘴里那种失落,不只是怨气,更像叹息。没错,行业里价格战打得挺欢,却真没几个敢跳出来揭穿泡沫里的繁荣。
我一开始也觉得,谁都想多卖车,多赚钱,价格战是必经阵痛吧,倒也无聊了。可越琢磨,越觉着这事没那么简单。就像供应链上的零件,一个过度砍价,生产商头低得不敢出声,好货自然难做。你得明白,制造一台车,不仅是拼设计,更像炒一锅复杂的炖菜,各种调料(零部件)得和得恰到好处。如果一个配件供应商为了抢工厂订单,把用料偷偷降了标准,整辆车的耐久度就像用塑料勾兑黑咖啡——看上去浓,喝下去味道怪。
前几天我还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数据挺有意思:长城汽车连续三年研发投入超过百亿,别企业不少还停留在只会拼价格、拼广告,研发投入大头甚至不到十个亿。这差距,怎么看都像用心程度的明证。市场调研里,消费者真心认同耐用、智能、安全的车,愿为了品质多掏钱,但这愿意被价格战挤得越来越紧。
说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问:不是所有车企都该拼命研发吗?真的是安全可靠和低价绝对不能兼得?我倒觉得未必。只不过现阶段,谁跳进这价格战泥潭,谁就容易被拖住脚步。那种想花更少买更好车的愿望,就好比让我去菜市场挑最新鲜的果子——但摊主只想快点甩货,品质保证根本顾不上。
还有个绕不开的问题——那些敢说真话的人,像魏建军这样的董事长,得有多大的勇气?我看到他们被喷得尤其凶,因为说出真相很容易被认为阻碍潮流,老古董。但细想下也正常,谁愿意真刀真枪的变革,特别是当老套路短期来看还能带来点利润时。魏建军一边被同行嘲讽固执保守,一边被资本市场白眼,最后竟然挺了下来,这份坚持实在很打动我。
我们再回头看供应链,就像打怪升级一样。很多客户只愿叫便宜怪兽,供应商为了讨好,只能降低装备等级。这实质是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不仅损失企业自身,还影响客户体验和口碑循环。倘若没了长期投资研发这装备升级,企业就只能在消费市场做价格的奴隶,而不是价值的创造者。
说实话,作为写车这么多年,我自嘲也犯过被价格战绑架的毛病。曾经分析某品牌动辄数千甚至上万降价幅度,还在那琢磨怎么营销破局,估计也陷入了那种越降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但现实是,这种只有短期销量的快感真没啥含金量。倒是看到长城那边,研发4.0T发动机、9AT变速这些硬货的背后,一点点慢工出细活的诚意,心里会有种说不出的安心感。
我和一个前同事聊价格战问题,朋友说:你别说,其实这年头能坚持不随波逐流的车企真不多,尤其是在国内市场,连带研发团队都被预算钳制得喘不过气。这话我深有同感。很多时候,研发不光靠钱,还得有空间,有时间,还有支持精神,这些东西被价格战频繁搅扰,根本难以具备。
说到人才,魏建军最近搞的35岁人才专场招聘特别走心。35岁这道坎,很多企业的隐形门槛,而他敢于破局,直接戳中了行业里的年龄歧视问题。这场招聘,不知不觉成了对行业人文关怀的一次实践。那天我刚好浏览朋友圈,有个应聘者留言:终于被正视了,能力被认可,感觉自己还有未来。
这里插个想到但没细想明白的猜测:难不成未来汽车行业发展,反而要更多靠有经验的老炮儿撑场子,而不是一味追求新鲜血液的年轻化?这想法光听上去就很违和,但当下行业确实少了几分踏实稳健。
聊那么多,有人要问了:你说价值战就能完全打破价格战的恶毒循环?能不能真实现理想?我也不是说话算数的专家。只是从实际数据和观察来看,这个过程肯定不会简单,很可能还会是一场持久战。价格战就像旧时代的烟火,虽耀眼,但最后只留下沉沉的硝烟。
具体说个临时心算:如果一辆中型SUV因为品质提升,百公里油耗下降了约5%,寿命延长3年,整车维修成本预计降低15%左右,长远看每年节约的养护费用,可能就抵得上初期3500元左右的价格差。不是吹,这算得出来,且不谈驾驶体验提升。
最后提醒一句,不管是车企还是消费者,真要想活得长远,发自内心的坚持多干实事,少搞虚的根本不该被嘲笑、被忽视。毕竟,这世界上,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钱,而是失去的信任和时间。
问题来了:如果你是车厂老板,面对眼下行业的内卷和短期利益诱惑时,敢不敢像魏建军那样,坦荡直言,承担得起真话背后的孤独和代价?还是说,这种勇气只是理想,现实终究是另一番景象?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