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哪些事最热?不用猜,前三季度的成绩单已经把答案摆在了桌上。
今年1到9月,国内汽车产销双双破2400万辆,这可不是随便写个报表糊弄人,人家真金白银卖出去的。更关键的,是新能源这块“牌”,干脆冲到1100万辆,一下子差不多占了市场的一半,气势汹汹,谁看了不得多瞄两眼。
如果说五年前大家还在为疫情挣扎、想着怎么把车卖出去,现在可不光是恢复元气的问题了。以前买新能源总盯着补贴,觉得国家给了点优惠不买亏了。结果现在呢,补贴成了“添头”,大家买车真正看重的是续航是不是够远、智能配置是不是好用。用买菜的思路买车,咱们的消费者已经“由生到熟”,不用别人硬推,自己心里有杆秤。中国新能源车算是把用户的胃口养刁了。
再回头看全球,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简直像砸下一颗大石头。今年前三季度,全球新能源车总销量大约2500万辆,中国直接贡献了将近40%。邻居日本,卖得还不到中国的一个零头,新能源占比才8%,这数字摆这儿,谁还敢说中国没竞争力?这阵仗,走到哪儿都能当主角。
当然了,政策也没闲着。国家继续给新能源车购置补贴,还专门帮着优化二手车流通,这可是实打实的“催化剂”。但归根到底,政策给的是风,能不能飞得起来,还得看车企自己的本事。产品做不好,有再多优惠大家也不买单,这事儿谁都懂。
这几年中国车企的能耐是越练越扎实,不光是产量飙升,质量也是蹭蹭往上。以前大家买国产车多少有点抵触,总觉得外资车更靠谱。可现在,这种说法已经越来越少,“打铁还需自身硬”,设计性能各方面,国产新能源车已经能和外资品牌硬碰硬,谁再拿“洋车”当信仰,估计都得再看两遍数据。
不仅是国内吃得开,咱们出口也一点没含糊。今年1到9月,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近500万辆,同比增长接近15%。更猛的是新能源车,出口将近180万辆,这个增速,连“猛虎下山”都形容不够。谁家新能源出口不拿中国当对手,都是自己骗自己。现在中国新能源车已经成了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技术这块,中国车企是下了死功夫。最近几年,全固态电池研发已经进入预量产阶段。现在主流锂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还是有些瓶颈,一旦全固态电池量产,这些问题都能“一网打尽”,新能源汽车的续航和安全性会直接升级。想当年两三百公里都得算着开,现在随便一个新技术都能让续航翻两倍。
比亚迪也没闲着,全球首发的“兆瓦闪充”技术,号称1秒能充2公里,意思就是你刚插上充电枪,插座还没热乎车已经能跑出院了。以后充电真的不用像煲汤那样慢慢等了,续航焦虑终于能松口气。
蔚来和宁德时代的半固态电池已经装在蔚来ET9上,续航直接飙到1000公里,这已经不是想象,是实打实装在车上的东西。谁要说中国车企技术不行,自己先去试试,然后再比比外资品牌。
除了电池,智能化也是风头正劲。华为智驾系统已经在全国超过300城实现了无高精地图智能驾驶,用户渗透率也直逼六成。有了这些技术,开新能源车都能“把方向盘交给人工智能”,不用再“自己揪着心操盘”。哪家车企能在这块领先,就能拿到用户手里的“发球权”。中国车企这方面真没掉队。
研发效率也是一大优势。申万宏源的研报说,2024年中国车企每辆车的研发摊销大约是7660元,外资品牌贵了不是一星半点;全新车型的研发周期,中国只用十八个月,外资则得慢上一倍。像今年吉利、长安的全新智能车型,从立项到上市只花了16个月,跟做豆腐似的又快又好。这种高效率,才能让中国车企不断推新,市场节奏能跟上消费者的“小九九”。
资本市场也早就盯上了汽车板块,尤其是新能源。2025年以来,汉马科技、千里科技这些整车企业的股票,涨幅轻轻松松超过30%,汉马科技甚至快翻了一番。投资者的眼光可毒辣,看准了行业的爆发力,才舍得“真金白银”砸进来,谁家业绩不好,这热度也蹭不起来。
比亚迪今年前九个月累计销量达到了326万辆,同比增长快19%。这不仅仅是国内市场的份额,比亚迪还在深耕欧洲市场,计划2026年之前在欧洲开出两千家门店,今年底在德国就能完成120家网点布局。这种搞全球化的劲头,让人不得不服气。有些企业只会做一亩三分地,比亚迪已经扛着中国新能源“大旗”进军全球了。
现在汽车产业还有个新风向,产业融合和跨界合作越来越常见。赛力斯和火山引擎合作,要把汽车产业生态数字化升级。小鹏汽车也和滴滴合作开发定制智能网约车,十月已经正式交付,这说明大家都知道,造车不能只靠铁皮轮胎,得往“科技+服务”上靠。
国产车企的“出海”也开始搞全方位布局。根据上市公司财报,2024年上半年安凯、金龙、比亚迪等车企的境外业务收入多家实现同比增长,尤其比亚迪,实现了两年翻倍的大幅提升。过去三年,16家上市公司的境外业务收入从2700多亿涨到5300多亿,增长之快,像捡了个大红包。
这种速度不是刚刚上路,而是已经真正进入收获期。中国汽车企业全球化战略升级成了现实,不只是卖产品,还做服务、搞渠道、配套供应链。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竞争力早就不是以前那个水准了。
中国汽车全球竞争力,还离不开完整的供应链和极强的成本控制。申万宏源数据显示,2024年国产车企单车折旧扣摊销均值是8900元,外资车企达到12000多元。这三两千的差距,在海外市场也能甩开对手一大截。
价格优势“遇水则发”,尤其在欧美高成本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能靠实惠稳扎稳打。再加持续创新和广阔规模,海外市场份额扩张根本不是难事。
把这些数字、趋势合到一起看,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行业实现了产销两旺,技术升级,出口爆发,全球布局。行业从之前的追赶到如今的创新,角色一换就是几年工夫,把“跟跑”变成了“领跑”。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高速向电动化、智能化升级。中国凭产业链、技术创新和市场规模这“三板斧”,已经站到了新的风口。不是靠喊口号,而是市场、技术和投资者都亲眼见证的结果。
大家都说行业变天快,真正跑出来的企业才最有发言权。现在中国汽车已经不是“站在门口喊口号”的角色,而是真正端着产品和技术走进全球市场。“临界点已至”,说的正是眼下这个劲头。
行业的风头,有时候真不是吹出来的。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