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要响亮地喊出,奇瑞的全球化创新体系,也要不客气了!”在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又一次使用了这个diss表述。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在公开场合“不客气”了,此前他曾先后提出“新能源不客气”和“智能化不客气”。
然而,与这种高调宣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奇瑞汽车的质量问题正频频引发用户投诉。从车身异响到电池故障,从车机系统卡顿到天窗生锈,这些具体而微的“小问题”正在侵蚀着奇瑞的“安全、可靠、高端”新形象。
从“有没有”到“强不强”
在奇瑞的词典里,“不客气”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符号。尹同跃的“不客气”宣言,本质上是一种战略自信的公开表达,标志着企业在特定领域已经完成积累,准备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回顾奇瑞的“不客气”历程,尹同跃将其定义为三个阶段的战略升级:“新能源不客气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智能化不客气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而现在的全球化创新体系不客气,要解决的是‘强不强’、‘稳不稳’的问题。”
在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展示了琳琅满目的“技术货架”,包括新一代AI智能车架构、犀牛电池、轴向磁通矢量双电机等一系列尖端科技。尹同跃特别强调:“不够安全,绝不上车。”他承诺,安全技术始终摆在奇瑞“技术货架”最核心、最突出的位置。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奇瑞汽车的质量问题频频出现。根据汽车门网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车企投诉指数,奇瑞高居TOP 3。具体来看,奇瑞旗下的多款车型都遭遇了集中投诉。
无独有偶,车质网数据显示,1月份共受理有效投诉11,875宗,其中,奇瑞汽车旗下的瑞虎8 PRO新能源以投诉量环比激增22.7倍的惊人数据,成为当月投诉增长最多的车型,也登上了投诉榜第三的位置。被投诉的主要原因是系统升级问题和保养规定不合理。
奇瑞艾瑞泽8同样因系统升级问题和影音系统故障被车主投诉。更有车主反映,车辆还存在漆面起泡开裂、门窗漏风、发动机噪音大等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奇瑞小蚂蚁被投诉存在动力电池故障问题。有车主投诉称,自己购买的小蚂蚁使用刚一年就出现了行驶中动力中断、电池故障的问题,更换电池组后,同样的故障再次出现。
在另一则投诉中,一位瑞虎8车主反映车辆存在严重异味和天窗生锈问题。该车主表示,车内持续性刺鼻异味源自劣质中控台隔音棉与地板止震胶,而天窗支撑结构锈蚀则是因厂家未做基础防锈处理。
愿景与质量,两条平行线?
尹同跃在创新大会上强调:“全球化不能只追求规模和速度,关键要可持续,要以用户可承受的价格、可信赖的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来建立中国汽车‘安全、可靠、高端’的新形象。”而眼前的投诉数据却让人不禁质疑:奇瑞的全球化愿景与产品质量管理是否正在成为两条平行线?一条代号“吹上天”,另一条代号“无所谓”?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奇瑞集团全球累计用户已超过1772万,其中海外用户超543万,奇瑞的海外市场营收已经接近总收入的一半。尹同跃预计:“未来海外市场的营收贡献、海外属地的员工数量,会远大于国内。”
与此同时,汽车门网的分析却指出:“奇瑞的整体投诉集中度较低,但巨大的保有量致使奇瑞的投诉指数一直居高不下,且不时出现小规模集中投诉。”这似乎暗示着,奇瑞在快速扩张的同时,未能同步提升其质量管控体系。
根本矛盾:技术雄心与质量短板
奇瑞的技术雄心与质量短板之间的反差,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普遍困境。在创新大会上,尹同跃分享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尹同跃在一汽工作时候的老领导特地打来电话提醒道:“奇瑞今天的规模已经不小了,再追求销量意义有限,要追求成为中国品牌的质量代表、经营质量的标杆,站上质量的高峰!”
另一个是很多年前,有个CKD项目曾从德国引进零部件,其中部分存在瑕疵,后来这些零部件修复之后重新被使用。但一位从德国本部来的质量工程师看到后,竟当场失声痛哭,认为这有损他们的品牌形象。
这种深入骨髓的质量意识让尹同跃感慨。他认为:“如果有一天,奇瑞也有员工因一个质量问题而痛心疾首,甚至嚎啕大哭,那奇瑞就真的离世界级品牌不远了。”
然而,从目前的投诉情况来看,奇瑞离这一愿景仍有不小差距。虽说,尹同跃面对质量问题会强调:“质量比销量更重要,创新比利润更重要!”但在实际执行中,奇瑞似乎仍需要将这一理念更好地贯彻到产品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
写在最后:
一位车主在投诉中写道:“我的奇瑞买来后是低速一停一冲,两年多的车子,异味至今还没散掉,仪表盘时间不准确、续航油耗表误差非常大,奇瑞汽车没有一点优点”。这样的用户反馈,与尹同跃的豪言壮语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质量是品牌基石,创新是发展动力。只有当口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品质,奇瑞的“不客气”才能真正令人肃然起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