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车库,白色SU7缓缓驶出,那干净利落的车身,怎么看都像是“知识分子”出厂时的自信,刚经历过技术革命的那种一尘不染。但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异样的气息,像是车头装着一颗时刻等着爆发的“软件炸弹”。车主按下自动驾驶辅助的按钮,界面弹出一行冷冰冰的提示:“当前版本存在潜在安全隐患,请尽快升级。”召回?升级?OTA?无论是工程师还是隔壁邻居,一脸茫然,不自觉地陷入了一个关于安全与责任的黑色幽默问题:如果你是那个坐在车里的普通人,到底该选择相信谁?
事情得从小米那份“召回公告”说起。9月19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备案,决定召回11.69万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有趣的是,这场盛大的“体检”并不是因为某个部件会噼里啪啦掉下来,也没到丰田刹车门、排放门那种全民谈论质量问题的地步。事故和人员伤亡——官方特意加粗否认,毕竟谁都不想让去年那场铜陵重大交通事故变成老梗,时不时被人翻出来刷一波恐慌。
那么,为啥要召回?小米的细致表述其实透着一种不太踏实的“官腔”:“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一连串词汇—“极端特殊场景”“安全隐患”—像法律专业课上的标准答案,熟悉得让人恍惚。这不,事故归事故,召回还得召回。
尤其让同行咀嚼的是,这次维修手段就是一场远程OTA升级,也就是后端悄悄推送个新版本,用户只需要点点屏幕,几分钟后隐患消失,不用跑4S店、不换零件,不见一丝“谋杀现场”的痕迹。有人开始疑惑了,召回和OTA到底有什么区别?边界又在哪里?
说个简单的大白话:召回是一种道歉,OTA是一次改错。从法律到技术,召回可不是大喇叭喊点注意事项那么简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规定,汽车生产者发现产品缺陷后,必须采取免费修理、更换或退货等措施,对产品缺陷一视同仁地“认怂”。这里的“缺陷”定义也很讲究——只要因为设计、生产、标识等原因导致整批或者某种型号的车“容易出事”,可以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那就是缺陷。不用等出事,也不用等你我投诉,只要检测环境不达标,就得动手。
比如发动机掉链子、刹车踩了纯属凭运气、方向盘一转像在抽签、轮胎跑一半突然鼓包爆裂、电气系统短路烤成“自助烧烤”、安全气囊成了摆设、动力电池一冲浪就起火,哪怕是大灯偶尔耍罢工,都得召回。呼应时代,新能源车的“缺陷”更复杂,尤其是智能辅助驾驶与底盘嵌入了电子系统之后,软件也成了“维权对象”。这不是胡说,专家委员会都明说了,软件失效,也得召回。
再说OTA,乍一听就是车企给你送个“远程大礼包”。技术角度讲,OTA升级依靠无线通信网络,把车辆软件升级一遍。过去大家都把它当成车机加新功能,修BUG,顺便再把广告投个新进度。但专业视角看,OTA能修性能,能加功能,也能——消除缺陷。
法律也不含糊,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用OTA消除缺陷的,也必须按照召回程序备案,不能随便推送。尤其是今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加码”,要求车企OTA升级前得报备、不能隐瞒缺陷、不能用未经验证的软件给用户“冲新鲜”。甚至对频繁升级的还要专项核查,这一切都不是开玩笑,毕竟安全责任不是彩蛋。
换句话说,OTA不见得就是新功能小惊喜,修缺陷的OTA其实就是召回的另一种方式。用互联网词,把祛疤的那块药膏包装成补水面膜发快递,核心都是让你的脸恢复正常,而不是单纯美白。
说到小米这次为啥格外引人关注,归根结底还是“集体心虚”:谁都知道,一台新势力的智能汽车,研发周期比老牌车企短得多,而面对L2辅助驾驶的46项场地试验和16项夜间附加测试,做不到全覆盖就像学生交白卷,最后被老师查出来不得不补作业。只不过,传统车企耐久性测试动辄百万公里,新的赛道更像乐高拼装,研发周期甚至只有12个月。难怪数据刷新快,毛病也满天飞。
这里就有个小自嘲:“有时候干我们这一行,发现新势力车企弄OTA升级,就像看到孩子写作业错了还自己给改签字页。你说这是自律么?是,但更像怕老师罚站。”
小米这回OTA召回,看似一石二鸟——省时省力也不得罪客户,体现出智能车时代的“便捷与人性化”。然而,对安全来说,便捷不等于彻底,忽略前期技术积累和测试,都可能变成埋雷的前奏。从表面看,小米是主动召回,但编号显示,这其实是受调查影响才往后补救,大有“查漏补缺”的意味。某些公告都写得明明白白: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功能性不足,存在安全隐患,只是没出事罢了。外界没说错,小米确实是在工作延后一段时间才敲回来的补丁。
是不是丧事喜办?是不是主动负责?这些问题每次有召回新闻都会跳出来,各路自媒体在“公关词”和“真实性”的缝隙里博弈。但在监管角度,OTA升级消缺要向国家总局报备、按章办事,脱不了身。你不报,也得最后被调查逼着强制召回。换句话说,不是你愿不愿意,而是你必需得做。
放眼整个市场,每一个新势力车企其实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技术革命催生了节奏的提升,也让风险从看得见的部件转到摸不透的软件。汽车行业某种程度正在“多快好省”地冲刺智能化与电动化,注册备案、召回、OTA升级如同三件套,谁也绕不过去。小米是第一个明面上大规模OTA召回的,但绝对不是最后一个,下一个会是谁,大家心里其实都有根筋在跳。
所以到底该怎么看待召回与OTA的边界?有时候就像去医院体检,你希望医生是查出问题才治,还是本来就没毛病也给你一顿检修?召回是对缺陷负责,OTA是对管理升级,二者本质上都是企业对安全补漏洞的症状,只是表现形式从传统“召回回厂”变成数字化“远程升级”。
问题是,靠数字化OTA升级就能消除所有安全隐患么?在安全和效率之间,你愿意相信的是企业的自觉,还是监管的威慑?换句话说,如果人性和系统都存在缺陷,当系统自动修复还需要你点一下“同意”,你是主动负责还是被动接受?
谁在召回,谁在OTA,谁又在安全边缘试探,你怎么看?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