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第五代THS-II发布:25年混动王者的"翻身仗"能打赢吗?
丰田正式发布第五代THS-II双擎混动系统,1.8L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1%,综合功率提升12%,电池从镍氢升级为锂电池,体积缩小34%,重量减轻44%。
评论区:"现在谁还买混动?""双擎不是老技术了吗?"
但懂行的人都知道,丰田这次可不是"炒冷饭",而是把压箱底的家底全掏出来了。
丰田这次玩真的?第五代THS-II到底升级了啥?
很多人一听"第五代THS-II"就摇头:"现在满大街都是插混、纯电,丰田咋还抱着老技术不放?"但你要是知道这代系统的"改头换面",估计得打脸。这哪是简单升级?
简直是给25年老技术装了个"涡轮增压器"级别的技术包!
先说最核心的变化:丰田终于把用了二十几年的镍氢电池给换了。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镍氢电池虽然稳定、安全,但能量密度低,体积大,重量沉,早就成了混动系统的"拖油瓶"。
这次换成锂电池,实现了体积缩小34%,重量减轻44%的"瘦身"效果。
什么概念?
就像原来背着一个大书包,现在换成了轻便的腰包,不仅更轻松,装的东西还更多。
电机方面的升级更是让人眼前一亮。高转速电机的能量损耗降低了19%,输出功率提升32%。这意味着什么?以前丰田混动给人的印象是"温吞水",加速软绵绵的,现在终于有了点"暴脾气"。
1.8L系统的综合功率从82kW提升到144kW,这个数据放在今天的市场上,完全能和主流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掰手腕。
动力控制单元也没闲着,整体轻量化17%,功率密度大幅提升。简单说,就是用更小的体积,做更多的事儿。电流输出提升超过8%,能量损耗降低约10%。
这些数字看起来不起眼,但对于已经发展了25年的成熟技术来说,每一个百分点的提升都是"榨干牙膏管"的功夫。
最让人意外的是发动机本体的进化。1.8L发动机通过燃烧优化,热效率接近41%。要知道,内燃机的热效率每提升1%,都需要工程师们在实验室里"死磕"好几年。
丰田能把一台小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的热效率做到41%,这在十年前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最"狠"的升级还在于系统集成。
THS-II不是简单地把各个部件优化一下就完事,而是重新设计了整个能量管理策略。电池容量虽然还是不大,但充放电效率提升了8%,配合更高效的电机,实现了更长距离的纯电行驶。在城市拥堵路况下,发动机基本可以"罢工",全靠电机驱动,这就是为什么新一代凌尚混动的WLTC综合油耗能降到4.0L/100km的原因。
这套系统的"智慧"还体现在它对不同工况的适应性上。低速时电机独唱,中速时发动机和电机合唱,高速时发动机主唱电机伴唱,每个转速区间都有最优的动力分配方案。
这"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正是丰田25年技术积累的精华所在。
这技术凭啥能硬刚新能源?双擎的底气在哪?
有人说:"现在新能源车满街跑,丰田还死磕混动,是不是怂了?"但你要是拆开这代系统看,会发现丰田根本没"怂",反而在"偷摸"放大招。它不是在和新能源车"硬刚",而是在解决新能源车解决不了的痛点!
第一个痛点就是能源焦虑。
别看现在充电桩遍地开花,但真到了节假日高速服务区,那排队充电的场面比春运火车站还壮观。丰田THS-II呢?加92号油就能跑,油耗还低得要命。
实测下来,城市工况5L出头,高速工况4L左右,比很多小排量涡轮增压车还省油。
关键是加油3分钟,续航600公里,"随到随走"的爽快感,纯电车短期内还真做不到。
第二个痛点是成本控制。现在新能源车动不动就三四十万,普通家庭根本消费不起。即便是十几万的入门级电动车,电池占了总成本的一半,而且还有衰减风险。丰田这套系统不用大电池,发动机、电机、电控都是"老技术"优化,制造成本比同级别插混低2-3万。
算笔账:买的时候省3万,每年油费省几千,开个十年八年,省下的钱够再买半辆车了。
第三个痛点是使用便利性。很多插混车一踩油门就"窜",发动机介入时"顿挫"得人难受,开起来像坐过山车。丰田的E-CVT结构天生就是"顺滑专家",发动机和电机的切换几乎感觉不到,开起来比纯电车还安静。
是,这套系统对驾驶员的"容错率"很高,不管你是新手还是老司机,都能开出不错的油耗表现。
环境适应性也是一大优势。
纯电车一到冬天就"缩水",北方用户深有体会。丰田双擎系统在低温环境下的油耗波动不超过5%,热机速度快,暖风效果好,完全不用担心"趴窝"。
这对于那些经常跑长途、跑工地、跑西北的用户来说,简直就是"定心丸"。
可靠性更是丰田的"杀手锏"。THS-II的电池容量虽然不大,但正因为不用频繁充放电,寿命反而更长。丰田敢给混动系统提供10年20万公里的质保,这底气不是吹出来的,而是用全球2000万用户的实际使用数据验证出来的。
但最让竞争对手头疼的,还是丰田在供应链上的"深度绑定"。
电机、电池、电控,丰田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稳定供应商,不会被"卡脖子"。反观一些新能源车企,电池靠宁德时代,芯片靠进口,一旦供应链出问题,整个生产线都得停摆。
丰田这"自给自足"的能力,在当前这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下,反而成了竞争优势。
别人都转纯电了?丰田为啥还死磕双擎?
现在车企都在喊"全面电动化",大众砸钱搞MEB平台,通用押注奥特能,比亚迪更是把"电动化"写进了基因里。
丰田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全面转向纯电,反而在THS-II上投入巨资。
这不是丰田不想转,而是它太清楚"技术路线没有标准答案"!
先看全球市场格局。
欧美日这些发达国家确实在推动电动化,但全球还有80%的地区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东南亚、非洲、拉美这些地方,燃油车依然是"刚需"。
丰田在这些市场的占有率超过30%,要是贸然转纯电,等于把自己的"钱袋子"主动交给竞争对手。
是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
不是所有人都住在一线城市,不是所有人都有固定停车位安装充电桩,不是所有人都只在城市里开车。农村用户、货车司机、出租车师傅,他们要的是"皮实、省油、好修",而不是"科技感、加速快、颜值高"。
对这部分用户来说,混动车正好戳中了痛点。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丰田也有自己的考量。做混动25年,做纯电才几年,哪个更有把握?混动技术的核心是能量管理,这套本事可以无缝移植到插混、纯电甚至氢能源车上。
纯电技术的核心是电池,但电池技术还在快速迭代,今天的磷酸铁锂明天可能就被固态电池取代。
与其跟着别人的节奏走,不如先把自己的强项发挥到极致。
环境也在发生微妙变化。
欧盟原本计划2035年禁售燃油车,但最近开始松口,允许使用合成燃料的车辆继续销售。美国虽然推动电动化,但对混动车的支持力度并没有减弱。中国虽然新能源车发展迅猛,但混动车的市场份额也在稳步上升。
这说明制定者也意识到,单一的技术路线可能带来新的问题。
成本控制更是丰田的"算盘"。
开发一套全新的纯电平台,需要投资数百亿美元,还要建设新的工厂、培训新的工人、建立新的供应链。而在现有的混动技术基础上优化升级,投资要小一个数量级。
丰田技术官中岛博树就明确表示,新发动机的投资"比在电动汽车上的投资要小一个数量级"。
竞争策略上,丰田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现在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甚至有些车企在"赔本赚吆喝"。混动车市场相对稳定,利润率从10%到15%不等,远高于纯电车。
与其在红海市场厮杀,不如在蓝海市场闷声发大财。
这是,丰田对未来的判断。
丰田章男多次表示,电动汽车在全球汽车市场的份额最多将达到30%,剩下的将由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燃油汽车组成。这个判断看似保守,但也许正是基于对全球市场深度调研后得出的理性结论。
毕竟,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但中国的情况不能代表全世界。
网友吵翻了?关于双擎的这些问题得说清!
"THS-II和比亚迪DM-i比,谁更强?"
这可能是被问得最多的问题。
说实话,这就像问iPhone和华为谁更好一样,没有标准答案。比亚迪DM-i是"以电为主",适合城市通勤多、有充电条件的用户;丰田THS-II是"以油为主",适合跑长途多、充电不方便的用户。
从技术角度看,比亚迪的优势在于大电池和成本控制,丰田的优势在于系统可靠性和全工况适应性。
价格上,丰田可能贵1-2万,但后期保养成本更低。
选哪个,主要看个人需求。
"丰田混动真的省油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
理论油耗和实际油耗往往有差距,丰田也不例外。官方宣称的4.0L/100km是在WLTC工况下测得的,实际使用中会有偏差。
但从用户反馈看,THS-II的油耗确实有明显改善。
城市拥堵路况5-6L,高速巡航4-5L,相比同级别燃油车能省30-40%的油费。
关键是这个油耗比较稳定,不会因为驾驶习惯的差异出现太大波动。
"混动车的电池会不会衰减?"
这是很多潜在用户担心的问题。
丰田的镍氢电池确实衰减很慢,但THS-II换成锂电池后,情况会不会发生变化?从技术原理看,丰田的电池容量不大,而且有专门的热管理系统,充放电深度控制得很好,衰减速度应该比插混车和纯电车慢得多。
而且丰田敢提供10年20万公里的电池质保,说明对自己的技术还是有信心的。
"丰田为什么不做插混?"
这个问题戳中了很多人的困惑。
其实丰田不是不会做插混,而是认为没必要。插混车需要大电池,成本高,重量大,而且用户还要养成充电习惯。
丰田觉得,与其让用户适应车,不如让车适应用户。
THS-II系统不用充电,不用改变用车习惯,开起来比燃油车还省心,这不是更好吗?
"混动车动力够用吗?"
这可能是年轻用户最关心的问题。
老一代丰田混动确实给人"肉"的印象,但THS-II的动力表现有了质的飞跃。1.8L系统综合功率144kW,相当于2.0L涡轮增压的水平。
零百加速虽然不如性能车那么暴躁,但也能控制在9秒以内,满足日常使用绰绰有余。
而且混动车的动力输出很线性,没有涡轮迟滞,开起来更顺滑。
"丰田混动技术会不会落伍?"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客观地说,在纯电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混动技术确实有"老态龙钟"的嫌疑。但技术的先进性不能只看概念,还要看实用性。
混动技术经过25年的市场验证,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都没问题。
新技术虽然吸引眼球,但还需要时间检验。
况且,混动技术也在进化,THS-II就是证明。
说到底,技术路线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之争。有人觉得新能源代表未来,混动是过渡;有人觉得混动更实用,纯电是超前。
双方都有道理,也都有局限性。
市场最终会给出答案,但在答案揭晓之前,多一种选择总比一种选择好。
毕竟,这个世界足够大,容得下不同的技术路线和不同的用户需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