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空气悬架,那可真是一把双刃剑。过去只有开着大几百万、豪车的人才能体验这个配置,那时候大家觉得有了空气悬架,车就高级了,坐着也舒服了。但事实情况是,不管你花了多少钱买车,空气悬架这东西就是给你带来享受的同时也很“娇气”。这几年,新能源车和电动车一下子把以前只有豪车才有的空气悬架拉到二三十万以内,甚至有些车型直接标配。这样的好事,车主本该高兴,但实际体验下来,吐槽的反而越来越多,什么过热、进水、故障,听得人脑仁疼。
我身边、网友群里、新闻页面都看到过类似的抱怨。比如小鹏X9车主齐鸣,车开了还不到一年,屏幕直接弹个故障:“悬架压缩机过热,暂时无法调节”,去门店一查,店里师傅说今年光这毛病就修了二十多辆。你说这让人咋想?空气悬架说到底是提升舒适性和操控的配置,本来车主该享受,结果变成一堆麻烦。更气的是,这玩意一坏,有时候直接趴窝,不说花钱不花钱,光是耽误时间、来回跑维修,就够闹心的了。
其实十年前就这样了。那会儿大家都知道路虎揽胜空悬爱坏,买百万豪车的老板自己修车根本不在乎。可现在嘛,电动车价格下来了,空气悬架却还是那么“金贵”,毛病照旧层出不穷。有时候故障甚至更多了,真说起来,十年前出问题的概率,和现在能打个平手,甚至还更高。你说这不是开倒车嘛!
再看理想、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大家都在拔高技术和堆料,导致空气悬架几乎成了“标配”,可关键零件偷工减料或者验证不充分,问题就出现了。比如福建小伙刘威,买理想L7没多久,突然弹个“悬架高度调节停止工作”,去修车才知道,压缩机进水了。门店直接让他换了个理想L9同款的打气泵。空气悬架的结构其实挺简单,靠压缩机往空气弹簧里面打气,然后调车身高低和软硬,理论上挺高级的,但是这密封、散热、耐用度,都是技术活。国产厂家没经验,设计不扎实,问题肯定多。
刘威还说了,这东西要是经常进水,证明防水根本不过关。普通车主哪有那么多精力天天研究密封,最后遇到问题只能让售后修。质保在的时候你还能换新件,要是过了保修期,还不是自己掏腰包?最尴尬的是,很多人其实就平时上班代步,根本没有所谓激烈驾驶,可依然一两万公里就出问题,这技术积累到底在哪儿?
很多车主现在都学精了,自己主动把智能底盘AI调节关掉,宁愿功能少点,省得真出大故障。维修师傅倒是坦诚,底盘调节太频繁了,压缩机工作强度大,过热风险就高。那问题又来了,厂家宣传智能底盘,结果最合理的用法居然得怕出毛病自己关掉,这不是本末倒置嘛?
再看大范围反馈,不只是个别车主遭殃,全国各地不少品牌的电动车都摊上这事,不管是小鹏还是理想,甚至极氪、蔚来,都被投诉空气悬架不稳定。关键批量问题还挺集中,有的人一年换两次压缩机,有的换前后悬挂,有的加装散热管,各品牌都各出奇招,有些问题干脆指向供应商。
说到这儿我就得说个重点,现在大量国产厂家供应空气悬架,比如孔辉、拓普、保隆科技等等。这些企业在成本和效率上确实是比外资品牌低不少,甚至有说国产件价格只有国外的一半。厂家的思路很简单:成本压下来同样也能标配高级零件,用户愿意买单。但问题是,技术能力和经验明显还是差了点。国外的威巴克、大陆这些巨头搞了几十年,每个零件都跑了无数遍耐久测试,咱国产虽然发展快,但经验显然赶不上。
现在主机厂总想经济实用,验证测试可能就差了火候。这玩意如果设计和测试不过关,那故障率不飙才怪。而且电动车比油车重,智能功能多,悬架工作得更频繁,对零部件可靠性要求更高。国产供应商还没有在密封、阀体、控制软件这些核心环节上做到最顶级,这就导致技术基础不够厚,风险自然高。
再说一句,豪车空气悬架系统的故障大多数出现在车辆十万公里以后,属于长期磨损。现在的新势力车,一两年一万多公里就出毛病,说实话,这还真不是用户的问题,厂家和供应商必须好好自问。这事情如果继续下去,空气悬架会不会变成鸡肋配置?真高级、真舒适最后变成了真烦恼,这不是技术提升带来的好事,而是带着倒退的味道了。
另外,最近几年空气悬架的质保也在缩水。比如极氪车主反映终身质保其实不包气囊老化,理想2025款新车的空悬质保也只是5年10万公里,之前还有过8年16万公里的。你说这厂家的底气在哪?肯定知道质量没那么可靠才不敢把质保时间开得太长。这几年空气悬架成了“易损件”,车主要么多掏钱延保,要么做好心理准备。
说到底,企业想省钱,把高级配置做成标配,肯定要在零部件上省成本。供应商拼命压价,主机厂拼命堆参数,最后问题一爆发,就是车主遭罪。每年修车、返厂、标准升级、售后压力越来越大,厂家还把锅甩给供应链,说这是系统工程,调校复杂,技术积累不够。我说你们既然敢标配就得有足够底气,侥幸心理、过度宣传都不是负责任企业该干的。
空气悬架本身是好东西,但国产还是得沉下心,技术和验证跑扎实再推广。别一哄而上,结果口碑全砸了。这些新势力品牌本该靠技术创新站稳脚跟,现在却靠低价配置抢市场,技术和质量没跟上,最后迎来的是一波投诉潮。你标配不怕,就是出了事怎么处理才最关键。老百姓不是傻子,在小问题前还能忍,真要动安全、影响用车,就不会买账了。
大家现在看得明白了,做事一定要踏实。你技术做不到位,验车跑得不踏实,售后服务不到位,用户用一次失望两次,最后品牌口碑全砸。做汽车,一定不能只看表面参数和装配成本,持久体验才是硬道理。不是堆料就能赢,不是宣传就能撑住,质量才是硬道理。这波空气悬架故障潮,说到底就是技术和态度的问题。厂商要正视,不要糊弄消费者。用户的信任其实很宝贵,谁要是糟蹋了,未来只能被狠狠教训。
所以说,现在新势力还真得反思,有了好技术不能光标配,要和国际标准做耐久测试、体验反馈,至于那些故障、投诉,不能只想着公关和推锅,要拿出真本事,真解决问题。否则,空气悬架还真就成了车主的烦心事,厂家的绊脚石。高端配置不是花钱砸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堆出来的,不是大师一句话,是成千上万用户的体验换出来的。
归根结底一句话:技术上去,质量跟上,才是长期发展的道路。别小看了中国消费者,也别小看中国供应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超越。否则空气悬架还得被吐槽个十年八年,真是说不过去!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