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第二周中大型轿车销量榜出炉,小米SU7直接一剑封喉,夺冠了。我们这里看榜单,明显感觉新能源车碾压传统燃油线的节奏越来越明显。大概七成销量都被新能源占了,比我之前估算的要多些(体感,不敢完全信样本少的官方数据)。几天前听人说:新能源车就像是快递行业的顺风车,能走的路越走越宽。我有点点觉得,这种顺风车在汽车市场也开始变成常态。
回来谈榜单:5174辆,这是小米SU7的销量。你问我:它咋比奥迪A6L、奔驰E级还多?其实和渠道关系多有关系。你想啊,去年汽车厂商的渠道大多还在打价格战,但线上销售越来越成主流,小米用互联网基因,线上推广铺得很密,价格策略也灵活,粉丝基础加上低门槛,马上就把这辆车推上了销量榜首。奥迪、奔驰,渠道占的比例更大,售价更高,买的多半是品牌情怀和试驾中的体验派,不能单比数据。
突然想起一句:你会不会觉得,这只是个明星车型的偶然爆发?或者说,是市场在做出反应?其实我一直觉得,新能源的成本在逐步下降。你说,传统燃油车的零部件繁琐,有什么资料能说明它的零件成本在降低?我猜,也许是供应链上的精简和技术成熟,像电池、电子系统的成本下降,有点像早年手机零件的逐步普及,迭代速度快了很多。这两年,电池成本从估算的120元/Wh逐步降到80元/Wh(样本有限参考),反映在车价上其实是个抄底过程。
但很多人会问:买电动车那么麻烦?比如续航、充电、电池寿命。其实我自己试过几次,充电比加油麻烦点,但网点多了,时间上的短板逐渐缩小。你们有想过,充电桩的布局是不是严重影响了普通用户的使用体验?我记得某个销售说:客户更关心车里的视野和空间。我也在想,是真心那样,还是市场推广调的套路。
说起这我突然卡壳了。对比:比亚迪汉和小鹏P7,同价位,同工艺里…汉的续航更长一些,车内配置更丰富,尤其后排空间是真的大。小鹏P7智能交互更强,操控性更灵巧。两车的实操差别挺明显:汉适合长途,P7更适合城市有趣。而这个差别不光在配置上,背后还藏着供应链布局思路。比亚迪自家电池,国产化做到极致,供应链成本低,但技术牢靠,氢能和刀片电池都在前头,基本上可以保证售价稳定;小鹏呢,硬件多依赖德国、日本供应商,成本就高了不少,却赌在软件和智能上。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照片,是我曾经跑工厂拍的流水线,密密麻麻的电池模块,拼装线里工人们忙得团团转。我心想:电池和电子系统,真的是厂里最拼的活儿吧?有时候我觉得,汽车研发其实也是在拼极致,每个零件都要最优。你说,汽车公司是不是在无声的战斗里,逐步压缩成本、提升效率?这段先按下不表。
到这,我忍不住问:为什么汉L表现那么差?它的供应链是不是出问题?还是消费者偏好已变?也有人说这个车设计太保守。我觉得,这个市场变化比我想象得快——价格、配置、渠道,都在源源不断地调整。
讲到这,我还想到:极氪001的销量比去年同期有点提升,但855辆,跟去年比,还是差点意思。它的竞争对手,比如蔚来、理想,销量差距挺大。又一个问题:你觉得,新能源车型的爆款秘籍到底是什么?价格?技术?名气?我更倾向于组合拳,但实际操作下来,真是哪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这次榜单还让我注意到,像凯迪拉克CT6、极越07这种传统豪华品牌,销量低迷到令人发指。个位数?其实不奇怪。昔日的豪车光环,正在被年轻化、电动化的浪潮冲淡。
突然想问:毛豆3还在吗?没有它,说明大众的电动车布局可能还没完全跟上潮流?或者说,线下销量和线上宣传匹配才是关键?品牌在线下还没有找到场景和用户,线上虽然爆发,但线下依然是老巢。这是个难题:品牌塑造是不是太多互联网炒作的余地?我有个感觉,线下的体验式卖场,永远不能被电子屏幕取代。
说到这,我心里忍不住一阵烦。市场上,像极越、星纪元这些车,不是销量表现不好,而是被忽略了?还是他们本身就不够高端?
有趣的是,现在很多车企开火车似的,搞各种内部采购。你们猜,他们是否在用自给自足的方式,好像吃饭不用出门一样,但这背后,是不是也有出口成章的隐忧?毕竟,供应链的稳定和成本控制,不是光拼技术,还要靠关系这套生活方式。你觉得汽车行业是不是也变成了拼关系争霸赛?我估计,未来的市场,会更碎片化——既有大佬的主场,也有铁杆粉的私圈。我真希望,这个市场还能多点理性。
又想起那句话:车就像一个移动的家。但这个家——是不是还能保持温度?我带着这样的想法收尾吧。
——
你有没有觉得,这个榜单有点像投票一样?数据算出来的,但背后逻辑奉行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还真挺有意思。不知道你们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