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的老司机,这些年我见过太多“狼来了”的故事。但这次,我是真的觉得有点意思了。
话说前两天,日本产经新闻爆出一条料——铃木社长铃木俊宏公开说比亚迪是“巨大的威胁”。你说巧不巧,就因为比亚迪往日本市场扔了一款12万块的纯电K-Car(海獭RACCO),这位老哥就急眼了。
一辆小车,怎么就把日本车企吓成这样?
不吹不黑地说,我前段时间刚好带着老婆孩子去了趟日本,满大街跑的都是K-Car——那种小巧精致的轻型车,车长不到3.4米,排量0.66升以下。这玩意儿在日本可不得了,购车税减半、停车费减半,年销量170万辆,占他们乘用车市场四成。
这块蛋糕三十年来一直是铃木、大发、本田的“自留地”,外资品牌连门缝都摸不到。结果没想到,比亚迪RACCO定价250万日元(约12万人民币),政府补贴后终端价才165万日元(7.8万人民币)——比同级汽油K-Car还便宜20%。
这就有点过分了吧?一辆绿牌纯电,居然比燃油车还便宜。日本消费者估计都懵了:“这是来做慈善的?”
底气在哪?咱们得说说这个
这些年我也算是见过不少车企“搞事情”的,但比亚迪这波操作,我是真的服气。人家的底气主要是三条硬通货:
第一,电池技术确实牛。
RACCO用的CTB刀片电池,电芯直接粘车底,省掉模组和横梁,整车减重110公斤,续航却能做到320公里。更狠的是,电池包厚度只有11厘米,车内空间利用率比日系竞品高一截。日本媒体试驾后都说“像把东京塔塞进胶囊旅馆,居然不顶头”。
从奶爸的角度来说,这点我是最看重的。空间实用性直接关系到全家出行的舒适度,你说是不?
第二,成本控制到了极致。
比亚迪把垂直整合玩明白了——电池、电机、电控、芯片、车灯、座椅、空调压缩机,全部自产。一辆RACCO的物料清单里,外采零件只剩轮胎、玻璃、音响。日本供应商看完都沉默了,说“这不是造车,这是造手机”。
这就延伸出一个问题:为啥中国电动车能比燃油车便宜?说白了就是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研发成本被四五百万辆的年销量快速摊销了。这波操作,传统车企学不来。
第三,速度快得离谱。
2022年7月比亚迪进日本,15个月开了15家店;2025年要扩到100家,平均每月6家。传统车企建新网点审批至少半年,比亚迪把4S店做成“拼装乐高”,45天交付。
我还听说东京有家店把抖音同款“交车仪式”搬过去了——车主提车先敲电子大鼓,再和熊猫人偶合影,视频发TikTok单条播放破百万。日本年轻人第一次觉得“买K-Car也可以很酷”。这营销脑子,真的是没谁了。
老牌车企慌了,但补贴救不了命
话说回来,丰田、日产他们也不是吃素的。丰田紧急把纯电K-Car从2027年提前到2025年上市;日产拉着三菱共研“平价电动Kei”,预算翻倍;政府甚至把电动车税收优惠一口气延长到2030年。
但是吧,补贴救不了结构性差距。日本车企的电动供应链是“临时拼凑”——电池外采、电机外采、电控外采,成本比比亚迪高30%。再加上日本工资是咱们的2.8倍,同样卖250万日元,比亚迪还有15%毛利,日系已经亏本了。
一位丰田工程师在匿名论坛吐槽:“我们算过,用中国电池、中国电机,成本才能打平;可那样’日本制造’招牌就砸了,舆论会杀人。”你看,这就是两难。
消费者要的,其实很简单
我看到有网友热评说得特别好:“快点自律吧,真正能造出老百姓满意的车才行——别自燃、别生锈、耐久皮实、使用成本低、不垄断维护,真正做到给老百姓兜里省钱,那才是王者。”
这句话说到我心坎里了。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带着老婆孩子跑遍大江南北的奶爸,我最看重的就是实用性和性价比。什么花里胡哨的配置都是浮云,能省钱、够可靠、空间大,这才是硬道理。
比亚迪在涩谷打的广告我印象特别深:“电费每公里3日元,汽油每公里15日元”。日本司机一算账,一年跑1万公里能省12万日元,三年就把车价差省回来。广告上线48小时,官网被挤爆,服务器第一次出现“排队404”。
你说这是营销噱头吗?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算明白账的消费者用脚投票。
写在最后
不少人说比亚迪“只是窝里横”,到了海外不一定行。但铃木社长那句“巨大的威胁”,已经说明了一切。即使有些国家的消费者再顽固,只要产品真的好、价格真的实惠,最终是会占领市场的。
这只是我个人观点。可能每个人需求不一样,有人就喜欢日系的精致做工,有人觉得国产电车还需要时间验证可靠性。说句良心话,比亚迪也得继续把品控做好、把服务做实,别让自燃、生锈这些问题砸了招牌。
但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乐见这种竞争。价格战打起来,受益的永远是咱老百姓。就像六十年前日本小车杀进欧美靠的是便宜、省油、耐用,六十年后角色互换,只不过这次剧本写上了中文。
大家觉得呢?比亚迪这波操作,你们看好吗?欢迎车友们留言聊聊。
全部评论 (0)